成为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认识世界和生命本质的一种方法。 中医所说的“五”,并不是具体指五种,而是说五个方面、五种属性,因此有五行相生相克,又有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志(喜怒忧思恐)、五液(涕唾涎津泪)、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臭(焦香酸苦辛)等等。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数字5的意思。
而“行”字在古文中有行走之意,这里就是指运动、变化的意思。所以五行就是形容这五项内容在身体中的运动变化。 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形成,与古人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有关;同时它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发展也有密切的联系。 五行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具有阴阳两方面的,且是可以不断运动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归类为阴阳两个范畴。 正如《黄帝内经》所云:“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中间为人,负阴抱阳。”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具备阴阳两方面。
人的五脏六腑只有保持阴阳相对的平衡,人体才会健康。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病变。 而五行学说的核心就在于:生克制化,五行相济。 五行之间有着生克的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水克火,火克土,土克金。这就是说明无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且都是有生有克,相对平衡的。
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身体就会出现病变,这时候如果根据五行所属的特性进行调理和补养,就可以达到阴阳调和,脏腑功能恢复的效果。 所以后来中医用来诊病用药的依据,主要是依据患者的五行偏盛、偏衰及阴阳消长情况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