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五行属哪个好?
《礼记·五经解》云:“易为筮,书为书写之书”。 郑玄注云:“书者,诸侯世所谓书者也。秦越王并诸侯国,铸金人,各以其形像为文而埋之,名曰‘刻契’;周秦传世有书官,秦谓之为‘史’,汉谓之为‘尚书’。” 可见,上古时代,“书”是诸侯国内用于占卜和记事的一种载体,由专职的巫师用特定的文字书写而成,故谓之“书”。由于“书”用于记载大事、要事,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周代,掌管文书的官员被称为“司书”。秦汉以后,朝廷设尚书令、尚书仆射等官职来统领“书”的起草和审核。唐代设立“翰林学士院”,负责草拟诏书,编纂史籍,地位很高。宋代的“秘书省”,元朝的“翰林国史院”,明朝的“翰林院”,清代的“翰林院”或“銮廷”负责撰拟皇帝的诏书,地位依旧很高。
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用“书”来指代朝廷。杜甫诗云:“墨晕分新字,纱巾报老翁。尚闻书八分,犹得见支离。”(《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诗云:“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意人间更久留。”“莫嫌台高尘吹起,恐有人间未书知。”(《襄阳歌》)白居易诗云:“诏语急如流,斋时缓似磨。已闻书数联,稍觉身无事。”(《早朝》)这些诗句中的“书”,皆指代皇帝。 至于以“书”称宰相,则始自隋唐之际。因为当时中书省长官的中书令相当显赫,所以人们常以“书”代指宰相。唐代王维有诗句“中书省夜直,天子书未归。”即是此意。宋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主管官署称为“翰林院”,其长官亦称“书”,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载:“今尚书省印,天子之册命,皆称‘书’,盖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