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大学与想象中的差距过大,出现心理落差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大学相对高中有更大的自由和更松的管理,以为可以从此解脱高中繁重的学业和压抑的环境的捆绑,获得彻底的放松。可事实上,大学的学习压力与高中相差并不太大,并且生活的自主性使得很多学生刚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时出现“空窗期”,一时间难以转变高中形成的以学习为主的习惯,而是在宿舍内闲聊或通过网络等其他娱乐性活动打发时光,直到感觉到自己学习状态变差或者担心自己会“落后”时才开始进入学习状态,这样难免在忙于追上学习进度时会因此产生一定的压迫感。此外,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与之前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到的大学环境产生落差,例如:所读大学排名、校园环境等硬件设施或者教师水平、教学质量等软件设施并不符合自己预想的标准,从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失望,也由此导致厌恶学习。
二、大学的课程脱离实际和生活,不能产生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在进入到大学学习后发现,有些专业与自己本身想学的或者想从事的专业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在报考时为了提高更高的被录取几率,而选择在所报院校中选择非最心仪的专业,以增加被该院校录取的几率,最终造成自己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以至于无法产生学习兴趣。此外,大学中某些课程设置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例如:有些专业将某个知识性学科设为基础课程,但这个学科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并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内容本身较为“枯燥”,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方面相脱节,因此难以使学生对此产生学习兴趣并且厌烦学习。而部分学生在大一开始即开始进行“实习”,从校园直接就进入工作环境,与现实生活中接触更为直接,造成其对大学中开设的课程更加缺乏学习兴趣。
三、大学的课程学习安排过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很多大学生对于学习本身并不抵触,但是在学习活动中,由于某些课程安排过于密集,导致学生感觉“身心疲惫”而由此产生厌学。例如:有学生提到,有些课程的设置与学生个人未来就业的打算存在很大差距,而学校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对于课程需要具备的差异性,即,对于一些“可学可不学”的课程没有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而是在教学计划中进行了硬性规定,在此情况下,学生感觉这些课程对自己来说“无用”,因此无法提起兴趣,并且认为课程的排布过紧,产生厌烦学习的心理。此外,有些学生的“小社团”和“学生会”等学生活动与专业课程安排冲突,但又不得不参加专业课的学习,因此感到疲惫并由此导致自己产生厌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