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三桥人市在哪里?

于觉于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三桥人市兴时的具体情况:

明代迁都北京后,长安成为盛极一时的渭北重镇。街上“南货北货汇聚,五方之客杂处”,各地客商“日以千计”,热闹非常。

关中商人传统为人豪爽,重信义,善经营,善于抓住商机。自宋兴,特别是明代陕西商人在外地经商极盛,明太祖就曾多次表扬“陕西诸郡商贾遍地”,当时还有“秦商好走南闯北”的说法。到了清末民初,在三桥一带出现的陕西商业最高学府“同州府学堂”,就出自于此。可见当时的三桥商人已经是举足轻重了。

民间自古就有“二月二,挑鱼刺;三月三,挑猪菜;四月四,挑豆腐”的说法。这说明在那个人为食本,生存艰难的年代里,生活富裕的人家早已把吃视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因而到了春天,就要将年货中那些“带刺”的鱼虾,“带土”的猪肉和“难嚼”的干豆腐及时挑出来,以免误食。这些鱼虾猪肉和干豆腐统称为“春笨”。

每逢春笨,便有人以此出租来获取利润。于是,一批经纪人便应运而生。他们在传统交易的基础上,使用一种新的交易方式——“挑对”。即买家、卖家和经纪人三方见面,挑选产品。挑对的方式一般是以挑货人从货主处所挑货品中抽取若干份,每份值银若干两,由货主按价付银。银货两清,各走各路。这种交易方式之所以在关中兴起,是因为渭北旱原土地贫瘠,生产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人们生存艰难,靠天吃饭,使得这里的人们养成了相互依靠、共渡危机的生活习惯,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方便、快捷、实用的交易方式,“挑对”便是一种。

挑对盛行时期,每年的开春时节,三桥一带便进入人市高峰期。交易以“小货”为主,有大货(诸如家畜、农具、车辆、家具、衣物等)专场,也有小货、大货混合的专场。小货专场多设在东市上,大货专场多设在中市上。每场人市时间一般为三至五天,最长可达七八天。

长安东关“吊桥”地方,便是古长安东市的所在地。史料记载:古时的东市和西市在地理位置和建筑规模上是不相等的。东市略大于西市,而且东市主要经营牛、羊、马等“大货”交易,西市则以经营金银刀尺缯罗之类“小货”为主。

因东市的“大货”交易常发生斗打谋杀事件,尤其是宰杀牛畜的市户多与官府有些瓜葛,地方官更畏其势力,不敢过问。据《长安县志》载:“唐西市以金银钱刀绢布交易,东市以牛羊等畜类交易。”《太平广记》中也有“长安东市畜牛肉,西市胡羊”的记载。到了唐代东市的人市习惯已成固定模式。《长安志》中早有“四方商贾至者,必先居东市”的记载。

二、人市的发展演变

三桥人市的兴起,是在东市人市传统的基础上,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演变形成的。

明末清初,东市商业竞争更为激烈,“商贾曰聚,曰肆,曰行”。当时,各行行业都在三桥和纸坊附近择地设肆。清康熙年间,三桥设立关厢,街市繁荣。到了清末民初,三桥又有官办“猪马市”和“草市”,且“贸易以豆麦布匹居十之八”。但此时关口的东、西市仍然存在。据考,其时东市“畜牛、羊、驴、马之属,日以千计,其余商贾百百,货财四方,无日无之”,西市“民资高富者居之,商贩百货,居其大半”。

可见当时三桥商业繁荣景象甚为壮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三月,三桥正式设镇。至此,东市和西市彻底衰落。

从三桥商业发展情况看,由动物、蔬菜等“草市”逐步演变成以棉花、豆麦为主的“赶场”。再后来就演变成固定期限的“人市”。从人市产品看,小货为主,大货也有。卖者主动,买者乐意。从中可以看出,三桥人市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传统交易方式的发展与繁荣。它方便、快捷、适用,满足了不同阶层人士的需求,其结果必然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当地的经济,对发展生产、方便生活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