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生肖代表哪些人物?
子鼠,孔子,孙悟空; 丑牛,牛魔王,蚩尤; 寅虎,关羽,李逵; 卯兔,嫦娥,洛洛历险记之月魔狼灵; 辰龙,西楚霸王项羽,盘古(开天辟地); 巳蛇,神农氏,白素贞; 午马,秦始皇嬴政,公孙瓒; 未羊,蒙恬,杨二郎; 申猴,姜子牙,孙悟空; 酉鸡,孟婆,红拂女; 戌狗,诸葛亮,黄忠; 亥猪,济公,洪荒世界之祖龙太子。
以上都是我瞎编的,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下面开始正经回答 子鼠: 子鼠的性格特征在十二生肖里比较单一,所以对应的代表性人物也比较统一——孔老夫子。
《三字经》里有云:“首孝悌,次见闻”,这里的见就是亲眼所见,闻就是耳闻目睹。所谓的孝悌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跟老鼠平时躲起来只露个尾巴,父母兄弟在一起时挤成一团的习性非常相符。 至于为什么是孔子呢?因为孔子的言行记载于《论语》一书,而《论语》正是儒家学派传世的经典著作。且孔子是春秋时代人,正符合子属鼠的特性。
丑牛: 牛魔王的脾气跟牛差不多,性格也很执拗。他对应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神话人物——孙悟空!两个都属地支里面唯一属阳的角色,也都代表着希望的萌芽。 另外,牛魔王有个特别牛的儿子叫如意真仙,这个角色的设定正好也与悟空匹配——会腾云驾雾、法力高强,而且同样喜欢吃铁扇公主的樱桃小嘴儿。
只不过这个角色在《西游记》原著中存在感不高,所以常常被忽略。 最后强调一点:牛魔王和悟空都是阴阳性质,但两者不是同一属性,因此不会出现阴盛阳衰或者阳极盛阴的问题。
寅虎: 如果说子鼠和丑牛的象征意义还比较单薄的话,那么寅虎的象征含义就比较丰富了:勇敢、机敏、权威、孤独…… 而最贴合生肖虎属性的历史人物非关羽莫属了。关二爷可是连曹操那样爱才的人都恨得牙痒痒的,可见其个性是多么鲜明。 而且关羽的形象在《三国志》里就有记载:“美须髯,雄烈胆略,与张飞并称。”这跟生肖虎相符合的外形简直再契合不过了。
除了关羽之外,寅虎象征的人物还有李逵、武松等。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出身卑微、地位低下的人。 不过,虽然他们个人能力都很强,但是命运大多是比较凄苦的。
卯兔: 我一直觉得兔子是特别美好的动物,就像玉兔一样纯洁善良。所以兔年生的宝宝真的都是小仙女哦~ 所以属兔的代表性人物必须是嫦娥!那娥姐姐可不就是一个人形大玉兔嘛~ 当然,如果觉得嫦娥不够贴近生活的话,还可以选吴刚。毕竟吴刚伐桂,那可是一举两得了——既能代表月亮上的兔,又能象征桂花酒。想想看,月宫里的吴刚砍着树,嫦娥看着后羿,而兔儿正在啃着桂花树,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啊!
辰龙: 龙是传说中的生物,属于阴阳中和的属相,所以对应的代表性人物也应该是相对中性化的历史人物。
项羽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一生充满了阳刚之气,自刎前夕还大呼“壮哉,项王!”,这种直爽的性格恰恰符合龙的性情。 还有一个选择是盘古。虽然盘古开天的传说里没有涉及到龙,但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化成了龙。这样一来盘古与龙之间就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况且还是由一位神化人物的诞生开始了中华文明。
巳蛇: 蛇是阴中有阳,是内敛的进取,是潜行的激进。所谓“韬光逐薮,含章未曜”说的就是它吧。 这样性格的动物能象征谁呢?我想来想去只有神农可以匹配——神农尝百草,为了找到解药而毒杀身上所有的虫子。这不正是进取又隐忍的表现吗?!
末了,我又想起一个形象点的人,那就是白素贞!许仙误以为白素贞是蛇妖,白素贞却反驳道:“我的真身难道不像蛇,却有五爪,分明是一条龙……”她不仅性格坚韧,还自带高贵的属性,这不正是蛇的象征意义吗?!
午马: 马在十二生中最合我的性格,所以我选的代表人物也是我最爱的李白! 李白的诗风豪放不羁,想象绚丽,这跟属马的人的性格不是很相似吗? 其实马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也很丰富,除了诗歌之外,还可以象征道德、理想、生命、自由等等。
未羊: 说到自由,羊的性格不正是自在逍遥而又无拘无束的吗? 羊年的代表人物可以是侠之大者的郭靖,也可以是无拘无束的杨二郎。 当然了,最后决定还是杨二郎比较合适,毕竟他是杨戬的哥哥,而杨戬又是《宝莲灯》的主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动物都可以自由的恋爱,即便是神仙也不例外(沉香救母)。
申猴: 孙悟空这个不用多说了吧。 对了,忘记说了,猴子是灵长类动物里智商最高的,跟人类最接近。所以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孙悟空的叛逆。
酉鸡: “五德之禽”里有“文德之禽”指的是鸡,这是因为鸡有尊贵的气质,且充满礼节。 在我心里,最符合酉鸡意象的是月宫里的孟婆。试想一下,每天给往来的灵魂喂汤,看着过往的经历,那是多么孤单的工作呀。可偏偏孟婆婆工作的时候一点也不冷傲,反倒是热情似火。这样的性格,不就是阳中有阴,刚柔并济的体现吗?! 还有个选择是红拂女,因为她不仅是义士,还长了一张俏丽可爱的脸。
戌狗: 三国里的英雄豪杰很多,但我心里最配属狗的人形象的是蜀汉的后主刘禅。别以为他是傻乎乎的一盆糊涂泥,实际上他的个性恰如犬。《晋书·宣帝纪论》里有载:“景初元年,诏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