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年多一个月?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内战场形势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中我军使用农历的情况基本不存在了,所以在1942年到1950年间没有相关的统计。但是根据历史资料可以知道这一段时间内平年和闰年的情况。 根据我国现行的阳历农历方案,公历一年有365.25天或者366天,而农历一年只有354或355天(比公历少11天左右)。这样,每过4年农历就会少于公历一天,每过13年农历就比公历少2个月左右。
为了保持每年的“农历月”数与公历月数相等,又规定每过28年后农历增加一天,称为“添置闰月”;或者每隔7年左右将一个闰月调整到农历年的年末,称为“挪移闰月”。 我党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所采用的农历是清初的阴阳合历——夏历。这种历法每月分为初一十五,有大月小月之分,又有朔望两旬,所以特别适用于宗教活动和祭祀等需要。但是这种历法也有缺点就是闰月情况不能固定。
到了抗日战争中后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除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军队中使用夏历外,大部分地区开始采用阴历。这是因为阴历每个月都是固定的三十天,而且有二十四节气。更重要的是阴历没有闰月。这样,每年“农谚说的‘芒种夏至’(五月)、‘大暑立秋’(七月)、‘处暑白露’(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每个节气之间都有明确对应的关系,可以准确地推算出每一个节气来临的时间并相应地展开工作,这对农业生产和军事行动都非常有利。”[2]
由于闰月的存在,阴历的年份相对于公历来说长短不一,所以很难把农历和公历的日期严格对应起来。当我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农历的时候,往往采用“置闰法”——在当年增加一个闰月,以使农历和公历的年份尽量相同,便于计时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