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解什么生肖?
这个谜语其实很无聊,因为只要翻开字典就知道谜底了(当然我不会这么直接告诉你)。 我猜这个谜语的本意并不是问“子鼠丑牛”之类的十二生肖的顺序,而是问十二地支与时辰的关系。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从23点开始到1点称为子时,从1点到3点是寅时等等以此类推,而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相应的地支表示,这样,整个一天就与12个地支完全对应起来了。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这12个地支分别是哪12个动物?它们各代表了哪些时间? 先给出答案再解释原因。 子(23-1点):鼠; 午(11-1点):马; 卯(5-7点):兔; 酉(17-19点):鸡; 未(13-15点):羊; 戌(19-21点):狗; 已(7-9点):蛇; 亥(21-23点):猪; 申(15-17点):猴; 辰(7-9点):龙; 丑(1-3点):牛; 寅(3-5点):虎。
解释原因:在农历中,每月的第一个节气叫做“节气立春”,最后一个节气叫做“节气大暑”,中间划分的12个节气分别用12地支表示,每两个节气时间间隔一个月左右。每年有24节气的变化,而每年的立春和大暑日期基本固定。
为了便于记忆,我把每一年的24节气按顺序编制成一个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年被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后,每一节气又被划分三等份,每一等份又划分十天,总共是二十四分之一百天,而每一天都对应一个地支。因此我上面的答案是基于这样的时间划分而来的。至于为什么要划分成一百天而不是一百二十天或者九十天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传统历法的时间框架。 可能这个答案不够新颖,但确实是我理解到的最准确的答案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最早明确记载十二生肖的是东汉王充《论衡》。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史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中涉及了马、鼠、兔、龙等,且与地支相配,但《吉日》之作的年代尚难确定。在甲骨卜辞中,也见有“子鼠”、“丑牛”、“戌狗”、“亥猪”等十二生肖动物字样的记载,但还缺乏系统性。据目前所知,今人所用十二生肖的较早完整记载,见于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东汉《论衡》中有《言毒篇》和《诘术篇》两篇专门论及十二生肖,文中不仅具体列出了十二生肖的顺序,而且还对每一种生肖的释义进行了质疑和辩驳。如对“寅,为虎;辰,为龙”提出疑问。《论衡》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王充在东汉一统帝国渐趋衰败的动荡岁月里,以“疾虚妄”、“击迷信”为主旨,建“实”立“诚”,对汉代谶纬神学和烦琐经学的荒诞妄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
西晋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在《注·说文解字》中首次以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称:“寅,木也,言阳气出于地,万物始生,屈曲着达,故谓之寅。韩康伯亦曰:寅言阳生。俗说虎属也。”“辰,震也。物育于震,震出东方。卯时,俗说龙属也。”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中还记载了当时出现的一些属相诗,并对这些“鄙哉片言、又不成句”之作表示不屑。这说明,十二生肖在当时北方的中原地区已经比较深入人心。
但十二生肖并非自东汉即有。在王充之前及王充所处的年代,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还无必然之联系。在东汉章帝时代的南阳武侯祠石刻上,十二生肖动物与十二辰的纪时法还完全没有融合,人与生肖的关系还没形成。在东汉以后,在洛阳东汉石刻上刻有生肖动物图案的汉阙,其中在东汉中晚期的河南登封太室阙上刻有“子”字与鼠对应的图案。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旱滩坡东汉晚期墓葬中的木板上,刻有人和生肖图像,木板的左侧刻有墓葬年龄,其年代为东汉建光元年(121年),这是十二生肖与人发生对应关系的可靠实物资料。这一资料说明,十二生肖(属相)的完整形成不可能早于东汉。
虽然十二生肖体系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后期的画像石、画像砖、瓦当、木刻砖上均有十二生肖(属相)雕刻,但生肖与十二地支的搭配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完成。如《说文解字注》中所记:鼠为子、牛为丑、虎为寅、兔为卯、龙为辰、蛇为巳、马为未、羊为申、猴为酉、鸡为戌、狗为亥、猪为戌。十二生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上迅速普及。如东晋袁宏为王羲之的子、侄们所撰的《王氏谱》中就记载有王凝之的小女儿王兴之的生辰为“癸卯十二月五日庚寅中”,其生肖属“羊”。
在现代,农历的年份被分成子年、丑年、寅年、卯年、辰年、巳年、午年、未年、申年、酉年、戌年、亥年十二年一轮回。每一年,人们以生肖来概括描述该年的整体特征和规律。所以,每一年,人们以十二生肖来描述和概括当年出生人的整体特征。由此而言,生肖是“年”在“物”上的拟物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