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五行是什么意思?
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其中“风、寒、暑、湿、燥”属于阴性病邪,称为阴邪;“火、温、热”属于阳性病邪,又称阳邪。 正常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有机整体,当机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阴阳失衡时,人就病了。《灵枢·本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就是说要使体内阴阳保持相对平衡,避免邪气侵犯,才能长寿。
那么什么是阴邪呢?在六气之中,“风、寒、湿、燥、火”为阴邪,这是因为“风寒湿燥火”五气都具有收敛、阻滞的特性,容易伤阳伤人,所以是阴邪。 什么是阳邪呢?在六气之中,“暑、热”属于阳邪,这是因为“暑热”二气都具有炎热、升散的特性,容易导致阳盛阴虚,所以是阳邪。
我们知道了六气的特性,那么就可以区分哪些是阴邪,哪些是阳邪了。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非朝夕可明。这里只是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阴阳的一些基础知识。
五行,一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二指五种抽象的物质属性。五者相生相克而相互关联。
《庄子·天地》所载黄帝与伯成子高议论“为”与“不为”之辨的一段文字中,有“化而不穷谓之神,作而不厌谓之圣,述而不倦谓之智,知而不争谓之德,行而不流谓之道”数句。东汉易学家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述越王勾践与范蠡的“五术”之辩:“越王曰:人事奈何?范蠡对曰:人事者治国之术也。故圣人治国,三年安其位,十年轨其德,三十年而道可化也。治民之政,节其食,薄其税,民可与为义。厚其生,强其理,民可与为礼,是谓天人。道有五术,而圣人之所行也。故化其教,变其武,同其德,易其政,去其私,是谓五术。五术之政得,则内和而家理。”
后人认为上述引文“五者相生”,是对五行政治学说最初的论述,《易·系辞上》所言“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平万政,而不过,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是论述五行政治学说的范本,“五者相克”说即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