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在五行到底属什么?

荣七荣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语言(文字)的性质,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问题。汉代的《春秋》学的大家董仲舒就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春秋繁露·春秋正谊》);宋代的朱熹则说:“问‘理’、‘气’,‘道’总是一个。”“宇宙之间,只有这两个物理。天地间只有一个道理,只是这个物事。”(《朱子语类》)。 近代新儒家冯友兰先生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发现真理,或叫做发现真象。”他进一步把这种认识分解开来,指出:“认识的过程,就是由不知到知,或由不真到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现的真理,我们叫做‘真理的发现’。”因此他认为,“从已知求未知,就是认识。从已知证明未知,也就是推论。而这种种的认识与推论的总和,就是知识。”(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第754页) 这里我想谈的是,作为个体的人,他的思维是有限的;而作为社会,它的知识又是不断进步的。因此作为思想体系的中国古典文学,虽然它带有某种确定性——“道”可追求而不可确切指其形状,但它又确实包含了变动性——它是可以不断被认识、被发现的。

首先,我们要承认认知的有限性。这有限性一方面来自于人的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以人之有限而求知于无涯之境,当然会感到困惑、迷茫。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接近那个无限的本体。这就犹如庄子所说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王孙,燕之夸父,复归无穷。”(《庄子·大宗师》) 其次,我们又可以寻求一种相对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对宇宙本体的体认;二是对外在事物规律的认知。所谓“格物致知”(《大学》)即是要求人们通过体证而得到关于宇宙本体的知识,再通过这种知识的力量去认识外部世界。所以,无论我们对宇宙本体如何领悟,只要我们掌握了这样一种认知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就能够从中获得一种相对确定性。这种确定性的获得,有如盲人摸象,最终可以拼凑出全象的形状。 最后,我们还可以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中寻求一种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答案。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论语·卫灵公》)即是指,那些符合普遍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和现象更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并由此得到推广和传播。而那些反常规的、特殊的、个别的现象,则有其存在价值,我们不能轻易抹杀。

彭逸飞彭逸飞优质答主

五行,一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二指五种运动变化,可以概括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阴阳演变的进一步分类。二者之间是统一的。

五行的特性:

五脏配属五行,是根据五脏的功能特点与五行的特性相互类比推理出来的。如肝主疏泄,性升发,好畅达,与木之形象和本质相似,故将肝归属于木;如心主血脉,温通全身,故将心属性比属为火。具体五行配五脏,即木、火、土、金、水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配。因此,在五脏之间,不仅有相生相克的生理关系和相乘相侮的病理变化,而且可用五行的特性来解释五脏的生理特性,又可用五脏的生理特性去理解五行的运动规律。

语,有二音,一音为yǔ,字典解释共有17解,分别指语言、姓氏,和“愈”字通用。

第二音为rú,也义指“如”字。如言,即语言,或指言语。言语是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精气的充沛,通过督任二脉及跷维四脉的平衡和谐,反映在舌、喉、齿、唇、声带等的运动,属于人体发声的功能。

《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肝气通于目,肺气通于鼻,脾气通于口,心气通于舌,肾气通于耳”,所以肝、脾、心、肾四脏及其相关五行与语言有密切关系。《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脾藏意”,而神、魂、魄、意、志,称为五脏神或五脏精气,它们是意识思维活动的动力源泉。由于五脏精气充盈,意识思维正常,言语也就有物质基础,才能言有智慧,言能传意。

在中医诊病中,观察言语的高低、强弱、快慢,辨析语言的内容、思维过程,是判断疾病的要点之一。临床上的失语、错语、语蹇、语音喑哑等病变,多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精气不足,或督脉和任、跷、维脉的失衡,及舌、喉、齿、唇、声带等运动失灵有关。

语是人体的语言和发声功能,而非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运动变化本身,而是木、火、土、金、水运动变化的集中反映,所以不属于五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