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突破几亿报道?
这新闻看着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某平台未持牌从事金融业务,旗下网贷平台借贷余额达160亿元人民币” 160亿元…… 持牌…… 网贷…… 这是个多完美的闭环啊!
如果这个新闻是真的(当然我觉得可能性不大),那么平台自身至少有两点值得说道的地方:
第一是风控做得相当不错,160亿的贷款余额坏账率却低于2%;
第二是这个平台应该已经实现了良性退出,不然也不会在监管要求下主动清退了83%的借款人的剩余本金和利息。 毕竟如果还撑得住,谁愿意主动承认自己干错了呢?
我好奇点了新闻链接进去看原文,发现原新闻其实并没有这么说,是说这个平台“涉互联网金融”“业务含P2P、小额贷款”“对外投资逾70家”“借贷余额达160亿人民币” 所以,新闻报道的可能是对平台的概括性描述,而且这些描述本身也没错。 那么这个平台的业务模式就值得深入探讨一下了: 按照新闻中的表述,这个平台主要做三件事: 然后由这三件事情衍伸出去,这个平台做了两方面的业务: 一方面把借来的钱放给借款人(消费贷/现金贷),另一方面把借来的钱买入理财产品(资管计划) 再然后,这个平台把这4件事情包装成不同的产品卖给投资者: 就这样,一个没有金融牌照的公司,通过自融的方式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具有金融属性的机构,并实现了盈利(虽然规模可能不大)。
那为什么这个平台会实现盈利呢? 我们知道任何企业只有两个途径实现盈利:一是节约成本,二是扩大收入。 这个平台虽然规模大(如果真是160亿的话)但人力成本应该是比较低的(因为没有牌照所以不能算是正规军),同时由于是非持牌机构所以不需要缴纳各种融资的费用,因此成本上应该是有优势的。 而收入部分主要是来自于投资者的资金收益(假设每年5%,160亿就是8个亿,加上理财产品的收益应该是可以覆盖日常的支出和运营成本的)。
而之所以能不断卖出新的理财产品主要还是依靠前面买过来的现金贷和资管计划的收益,当然,如果后续能够持续盈利并且产生正现金流,那么这个新成立的金融公司的估值肯定也会水涨船高。 而一旦公司估值上涨到一定水平后,想继续扩张就需要更多的资本金,那时候要么依靠减少投入(降低风险)或者增加融资(提高成本)两种方式,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寻找有牌照的机构进行收购,从而快速切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