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尘凡哪吒结局?
12月31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45亿,正式超过《流浪地球》,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11位。一时间,“哪吒”相关话题刷爆B站、朋友圈。
不过,如此热烈的声音中,也存在着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有人觉得《哪吒》“有点尬”、“很虚浮”。也有人从人物关系入手,对《哪吒》的故事提出了质疑——哪吒的母亲是谁?为什么太乙真人能看出来哪吒是灵珠转世,而哪吒自己并不知道?这样一部有争议的电影,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关于哪吒的生母,剧作没有明说,有人认为他的妈妈是玉净瓶里的一朵莲花。还有人认为,哪吒一出生就天行时运,且出身灵孕玉虚孕,故而哪吒乃大道所生。哪吒因孩童天性贪玩,误入蟠桃会所居的仙藤园中,使仙藤落果,而被罚入浊世。那棵桃树便是其母,而玉净瓶莲花便是哪吒的元灵。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没有提及哪吒的母亲是谁。有人认为,这是一处剧情漏洞。而更有人从封建迷信、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批驳,认为哪吒在电影中实际上是一个拜父弃母的不孝顺儿,是一个对父母亲族惨无人道的屠夫,是一个生灵涂炭的战争狂人,是一个倒行逆施的乱臣贼子,是一个结党营私的祸国殃民的奸臣,是一个欺世盗名的虚无主义者。这样下去,对《哪吒》的声讨,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运动。
对此,我们应当认识到,除了电影本身,《哪吒》还传达出诸多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有的正确,有的却需要斟酌。
例如,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写道:“是魔是仙,我说了算。”可“仙”既是美好事物的化身,也是道德规范的典范,而“魔”则是邪恶的代言人,这与陈塘关人民的固有印象别无二致。在表达“叛逆”时,哪吒可以选择的是“反抗”,是跳出阶层固化的牢笼、打破人治社会的潜规则,这样一股“妖风”,确实带给人一股清新之气。
关于哪吒的结局,根据流传的戏曲词本,哪吒在身陷火海、无冤可诉时,宁死不肯蒙受污名,自刎而亡。但在电影中,哪吒却“复活”了,只是失去记忆,在神秘力量的驱使下,游历人间。这样处理是否有失偏颇?但回顾《大圣归来》,我们已经见到过同样的处理细节:在大圣将对手全部消灭,但面临死亡时,他毅然抛下金箍,摆脱禁锢,以自由换终生。这种结局虽然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值得深挖的是,哪吒在最终接受灵魂洗礼、重获记忆的情节中,有一段对白:太乙真人:“你究竟是魔是仙?”哪吒:“我既不是魔,也不是仙,我是我。”太乙真人:“魔也好,仙也罢,唯独不是你自己。你若成了仙,又如何肯坠入轮回?你若入了魔,又如何会在三昧火之中苦等三年?”这段话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已经不再拘泥于个体命运,它超越宿命,揭示出人与天地、人与神、人与世间万物共生存的内核——这也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最大启迪:人类虽渺小,但可以通过努力,追求作为万物之灵的价值。
2019年即将结束,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最后一个年头,国漫在视觉特效、技术维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动画电影本身而言,我们还需要更多故事性的思考:如何以中国神话传说为我们普通人所熟知,如何向受众解释中国神话故事中的角色,如何将动画电影中的角色更贴合普通大众的认知,这都是中国动画人将要直面的问题。
我们也应该看到,《哪吒》的爆火,与B站等年轻人的圈层文化密切相关。将哪吒文化圈层化、小批量生产,可能更有利于这一文化IP的稳固传承。只要对哪吒的情感纽带依然存在,下次再见面,或许我们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哪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