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口牛后是成语吗?
在中国汉语文化里,有许多类似牛的成语典故,如:牛头马面,九牛一毛,对牛弹琴,牛鬼蛇神,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牵牛织女等,但鸡口牛后这个成语没有,牛后面跟鸡。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出自贾谊《治安策》:“里谚曰:‘皇汉亲侯,服于匈奴,虽得徽紫,不如锦鸠。’”文帝后元二年,贾谊上治安策,指出诸侯王尾大不掉之势,引用谚语“为驹驹,中为牛牛,老为鸿鸿”,形象地道出吴王刘濞从附汉王室的驹驹到对抗“自择所欲为”,如鸿鹄高飞的危险,以“欲恃国土之广,因地形之便,起而与争汉”告诫景帝。引证的民谚“虽得徽紫,不若锦鸠”,意即吴国虽得到诸侯王爵位,也不如做汉家朝廷的乐官。徽紫代指王侯,锦鸠指汉代乐官的红色鸠杖。后世习用“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宁为鸡足,无为牛后”,以喻宁处小而安,勿图大而不安,意与贾谊所引古谚不同。
成语中的鸡不等于鸟,牛也不等于兽,而是人类驯化以后为己所用的家禽、家畜。古人把牛与鸡作为尊卑贫贱的象征,有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