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是成语吗?

仲师愉仲师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鹬蚌相争,汉语成语,拼音是yù bàng xiāng zhēng,意思是鹬啄蚌肉,蚌合蟹壳,互不相让,结果一个渔樵到手。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出自《史记》。

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赵国去打燕国,燕国的将领栗腹大败,被杀,燕国损失惨重。燕王本来想替栗腹修建衣冠冢来表示哀悼,燕国的将领田光说:“不可。如果这时候太子丹以示客礼厚待秦舞阳,燕国人就会互相议论说‘栗腹以大将的身份去打赵,弄得大败大死,还不如秦舞阳的价值大’。现在去建栗腹的衣冠冢,人们一定说:‘这个人,还建了冢么。’不如大建栗腹的坟墓,然后给秦舞阳一个称号。这样才能堵塞住人们可能的非议。”

由此看来,太子丹厚待秦舞阳,是出于军事的考虑,因为赵国是燕国的强邻,需要经常防范。如果秦舞阳真的“使于齐”,应该是为太子丹效力。

“战国时期,齐国趁燕国内乱攻破了燕都,燕昭王即位,历经28年的休养生息打败了齐国。秦国见势,急忙派人去齐国,以助齐国攻燕为条件,要求齐国以太子入秦为人质,遭到齐王拒绝。于是,苏代为燕昭王去齐国游说,为了打动齐王,给齐王讲了……”这就是《战国策·燕策二》中“鹬蚌相争”故事的由来,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告诫齐王不要与秦国打仗,齐王觉得苏代说的很对,于是把苏代封为上卿。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