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为什么分五行?

章坷成章坷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在古代是一个数字单位,10个一字相当一豆,10个字一豆,5句话一首诗。《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诗三百五篇”(其实原典应为六百五篇),《周礼·大宰》“五曰诗”,汉代郑玄注“诗三百五十篇”,可见在春秋战国乃至东汉末年,诗三百篇是作为五百篇计的。 那为什么要以五个字一句为限制呢?因为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先秦两汉的散文大多是四字句而非五字句,比如《庄子》里的文句:“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同时代的《墨子》多是七字、八字句,而《孟子》则多是十字句。到了三国曹魏时期出现了一种新体裁——“骈文”,它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所以句式也是以两个句子为一个意群,这样读起来既整齐又响亮。著名的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和《与陈伯之书》等。这种骈文发展到唐代就成了“律诗”,而“律诗”的四句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读起来的唐诗都是五言四韵或者七言四韵的。

当然,唐朝也有像王勃、韩柳那样的大家写出像散文一样的七言古诗,但是那已经属于“古体诗”了,不被列入“近体格律诗”的范围。 “近体诗”除了需要符合声调之外,还需要严格地用平水韵来写,这给格律诗增添了更多的束缚性。直到宋代,由于平水韵太过繁琐,人们才用《广韵》来代替它。 后来,到了元代,有人提出“声调、平仄虽关紧要,然作此诗者初不须预念此也。但当就诗句熟读,自然知之。”(《元遗山先生诗集·自序》),这就使得作诗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明末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律诗》中说:“盖近世诗家惟唐李杜苏黄数人可取法,其馀纵有佳句,亦不过‘吟成五字句,捻断数茎须’而已。且唐人七绝多入调,宋元后始不袭唐。今之作者唯知效唐人之格,未知变化,故无佳句。” 所以,字五行为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原因就在汉语本身是一种重形的文字表达系统。形在语言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它国家。从甲骨文到篆书、楷书,字形的变化反应的是发音的变化;而反过来,当你确定了形状,你也就基本确定了它的读音。这就是为什么外国学中文会很痛苦,而中国学生学外文却不咋用背单词的原因——我们在学习英文时,是先知道意思再确定发音的,而外国人学习汉字则是先认字再确定意思的。

广铭哲广铭哲优质答主

五行生克,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周易,中医,八字命理,风水等等,都是以五行生克为基础。

有人问,字分五行,如何分法?金木水火土五行,如何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字分五行,基本是按照字的音,划分五行,因为周易音韵文化,是中国文字之本,字因音而生,音因韵而律。周易音韵之分,也是以五行生克为本,如:属土音的字有古,鼓,固等等。字分五行,与周易易数,属相五格等等是相通的。

至于五行如何分?为什么要这样分?要解释这个问题,须要从五行生克原理说起。

要说明五行生克,就要用到一个东西,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图。周易阴阳,是周易文化之本。太极为无极,阴阳未分,为动静之本,是万物之本源。太极分阴阳,即为两仪。

阴阳分动静,阳动阴静,阳为精,是物质世界中能量之源,阴为化,通过阴的化,阳能化生万物。阴为阳服务,阳无阴不生,阴无阳不化。阳中有阴,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阴不离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一阴一阳之道。

阳为动,动则生阳,阳动则生热,热到极点,生火。火为纯阳之气。生化之极,化精生液,液大则满溢,满溢生水。水为化,为液,为静。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火水不合,中和土气,土为湿土。水火既济,中和土气,土为干土。

土虽为化,为湿,但为五谷,为燥,为金。五行之象,可为火为热为南为夏,水为寒为北为冬,土为中央为长夏,木为东为春为生发,金为西为秋为肃杀。水寒克火热,火热生土暖,土暖克水寒,水寒生木动,木动克土硬,土硬生金硬,金硬克木动。

五行为象,象五行所定义之属性。比如:属火的字有许;属木的字有林;属金的字有韦;属水的字有可;属土的字有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