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企业如何招商?
先分享一个案例 2016年,某省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提到,要用5至10年时间,培育和打造世界光伏产业之都,实现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8GW以上(相当于目前全国光伏电站总容量的十分之一),建成全球最大光伏产业基地。 然而到了2017年底,这个目标似乎离得更远了:非但不曾建成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基地,甚至连当初的规划都尚未完全落实。根据该省政府官网信息,2017年全年投产光伏项目只有8个,远不及前一年,更赶不上计划的一半。 这个落差巨大的案例就发生在A股市场上。 这家公司就是*ST华信(002018.SZ),背后实际控制人是这家本省国企——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阳光集团”)。
自2014年借壳上市以来,*ST华信一直靠政府补贴维持生存。据其最新披露的年报显示,去年公司营业收入仅有3亿元,但各类政府补贴却高达11.22亿元,扣除这一部分后,实际经营性收入仅为2亿元,而政府补贴占净利润的比例则高达96%! 如果将时间拉长,*ST华信对政府的依赖程度更高:2014年至2016年的年度报告中,该公司均标注了“根据《可再生能源法》有关规定,本项目取得的补贴收入属于财政补贴资金,在收到资金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组成要素中列支。”
对于一家拟上市公司来说,如此频繁地使用《可再生能源法》的相关规定来规避经营风险显然不是合理的选择;而对于已经上市的*ST华信而言,在业绩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同时继续依赖政府补贴,不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无疑会让投资者质疑公司未来的经营能力和发展水平。 事实上,通过政府补贴维系经营的不仅仅是*ST华信,一些省属国有企业都存在类似的情况。以2016年为例,全省共拨付各类贴息、补助等扶持资金44.85亿元,而当年省属各国企实现的利润总额也不过38.61亿元。如果将这些资金用于企业经营,绝大多数企业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当前公布的利润水平。
除了补贴,招商也是国资委考核各省属国企的重要指标。按照惯例,每年省政府都要与各直属企业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明确考核要求和企业担当的任务。其中,招商引财是重点考核内容之一。 *ST华信的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一点:作为当地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除了招商引财的职责外,还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产业使命。 在今年初召开的*ST华信董事会上,有董事就此提出了疑问:“国家大力倡导去产能、去库存,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主动一点,把一些低效的资产处置掉?” 对此,阳光集团董事长吴建龙回答说:“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克服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大投资力度,因为我们的投资项目还没有全部建成达到设计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