珼字五行属性是什么?
一个字,一个五行属性。 《说文》:“贝,海产贝壳。”段玉裁注:凡言财者皆从貝。故贝亦财物也。又《周礼·春官》典瑞:“贝币,货宝。”注:贝形像货,谓钱币也。 《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孔传:“富,财务充足。” 《论语·先进》:“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迟!’”唐陆德明释文:“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李零解释:“古书上常把‘樊迟’连称,如《孟子·滕文公下》‘樊迟问仁’;《礼记·檀弓下》‘樊迟请学’,这种格式在汉语里还延续到近代,如《水浒》第四十二回‘樊端由’;现代汉语则多分开来用,如《论语》的这两章。这大概是因为在古代,把姓氏和名字连用的缘故。”(《读》)
根据以上材料,“贝”、“财”、“富”、“货”“帛”等字的金文形体,往往一起出现,而且意义相关联,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们属同一类,这类字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在表示具体事物时,可以换成通假字加表意的“示”旁。 《说文》:“饰,妆饰也。女以缯帛加于首上也。”段玉裁注:今人所谓头巾即其物。” 《礼记·郊特性》“冠者,礼之始也”郑玄注:“十五日至二十岁称为冠者。此言其总冠之饰。”贾公彦疏引王肃之语:“古人冠礼自笄笄礼后,男子年满二十四,女子满二十三,始着冠。然则二十岁时虽有冠,而所着之冠,仅能覆顶而已。至五十岁乃着高冠。” 从上面的材料看,“饰”的本义是首饰,这和“髟”(biāo)有关。“髟”的字形像戴着美鬓冠的人。“髦”也是“髟”,指小孩的头发。 “帛”的金文字形像布帛,可见与“巾”有关系,而“巾”的字形像系着巾帛的手。
水暮优质答主在古代,人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的材料组成,即五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五行被引申为五德。木代表春季、火代表夏季、金代表秋季、水代表冬季,土则代表四时之间的过渡期。
珼字五行属性为金,珼的康熙五行为玉,玉属金,即珼字五行属性为金,珼字有珍贵,贵重的意思。
珼字出自成语硕果仅存,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大的果子,剩下的只有一个。比喻大的事物硕果仅存的极少。
硕果仅存
郑板桥晚年的书法,是从“乱”中求,“从俗”中求“雅”,真可说是字字不雷同,处处有奇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尽管其字在章法布局上似乎很凌乱,但绝妙之处就在这“乱”上,一“乱”而使读者感到有一种“生辣”之气破纸而出,使全幅字骤然“活”了起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板桥作书,每字皆自为门户,绝不出门逐客,虽纵横变幻,如水火不相入,但是整幅章法浑然一体。郑板桥晚年的作品,在书坛上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的绝品。
成语出处:
《逸周书·文传解》:“周公曰:‘变天易事,皆曰自然。故人有畏时重,不遵五帝,不法三王,欲以自贤,譬之如夏桀、殷纣。自以为圣,至于积恶,天绝其命,社稷已隳,身戮于秦,子孙绝祀,而天下乱。故人有畏时重者,可以语化,不然,不可与化语也。故物不能两大,故先王不言其所不足,而举其所不能。贤者畏天知命,故言有短长,辞有异同。如是,其事足美,其功足多,与天地同光也。如不言其所不知,不能其所不能,慎其所不足,慎事举功,可法于子孙,其功足多,则言事不相远,可与化言,皆有道者也。故言无小大,事无所疑,言必不相害,事必不相乱,美名可闻于天下。其不与化言者,则言大而事小,志好而功丑,名号繁多,贤声不著,故言愈多志愈困,事愈烦功逾难,故有大而不及小,有小而不至大。小之所以为大基也,基不修,难以图成;大之所以庇小也,不亲小,则大者危。故有小而后有大,有大而后能保护小。故君子小节不容,大节乃亏;小道不通,大道乃废。自尧舜至于亡国之主,无不有大小,贤则大小之事节皆备,故其名光乎宇宙,明于日月。不贤则大小相害,故声名败辱于万代。故万物之理,有起有伏,起伏有时,以物当其理,则理得而物成。小大贵贱,皆不相害,各得其所哉!’”
《晋书·段灼传》:“夫藕贯朽而土崩,隙穴至而栋摧。今兵难屡起,百姓疲弊,虽有良将劲卒,实难与持久。吴历受乱离,人物彫减,比先虽复十倍,皆兵难之馀,疮痍未复。今其遗苗,实亦寡少。天厌其德,有隙可乘,取之甚易,机不可失。诚宜使大将总督有方略之士,衔枚夜袭。此良机也,谨以上闻。陛下至德登隆,声教所暨,跂踵向化。故蜀之群贤,待时而动;吴之谋主,相率归款。
天命人心,昭然可见。方今东有荆蛮,西有巴汉,事等股肱,势犹喉舌,可并力齐契,并举而进。荆有夏口,巴有云阳,皆四达之冲,是亦吴人唇齿之所也。荆、巴俱下,蜀不轻动,吴必还师。还师之日,三道俱进,出其不意,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