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是什么生肖?
“五毒”其实应该叫作“五虫”,原因在清朝吴尚先所著的《中医理论》中有所记载: “五毒者,五虫也……盖飞者,毛虫之属也;鳞者,鳞虫之属也;介者,介虫之属也;禽者,禽鸟类之属也;兽者,四足之属也。” 所谓飞者、鳞者、介者、禽者、兽者,又分别指现今动物分类学界认为的昆虫纲、蜥蜴目、软骨鱼纲、鸟纲以及哺乳纲。
而“五毒”最早出现在明朝田汝成编撰的《熙朝乐事·五月》里: “五月……初五日‘午’日,俗传此日犯者,令人疾厄(疫病),谓之‘五毒’之日。”“五毒”一词显然流传至今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至于为什么选龙为“五毒”之首呢?原因也是众所周知的——古代中国皇帝被赋予了“真龙天子”的头衔,作为人间统治者的象征。再者,正处初夏时节,虫类繁盛,而蛇类的习性又能以鼠为食,正所谓“蛇吞大象”,所以这时的蛇类无疑也是最活跃的时候。
那么为什么要“杀虫解毒”?原因也同样很简单——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毒月,而五月初五更是毒中之毒。此时毒蛇、蜈蚣等毒虫活跃,人若不慎被其咬噬,则会染病身亡,因此必须“杀虫解毒”。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五月瘟”真的与“病毒”有关吗?
事实的确是这样,在西医传入以前,我国古医书中对于疾病的描述往往都很抽象,通常都会借助于自然界的事物来打比方,而“瘟”字正是如此。如《礼记·月令》中有言: “孟夏之月,瘟疫流行。”东汉郑玄注疏此句时便提到: “温疫,四时皆有,然立夏后始盛。”可见,古人在立夏之后才开始防范“温疫”的发生。
至唐朝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月令》中则对此解释得更明确: “三月温病,四月瘟病。”所谓的“三月温病,四月瘟病”显然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而进入夏天以后,“瘟”的概念才渐渐演化为今天所指的传染性疾病。
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十二生肖”条。中国至少从汉代开始就有了十二生肖,在南越王墓、汉代墓葬中,考古工作者都曾发现十二生肖模型的俑象。十二个生肖(属相)依次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的主要作用是记年和用来代表人出生的年份,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属相来代表每个人,比如马年出生的人属马、蛇年出生的人属蛇,并且把生肖用到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命名时就常用到十二生肖,很多地名、建筑物也用十二生肖命名。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是一一对应的,十二生肖是在十二地支的基础上产生的。十二地支的十二种动物在春秋时期被用作十二种属相,汉初被用来指示年份。十二生肖动物的选用,与中国人对奇禽异兽的追求和早期原始图腾有关。十二生肖起源于何时,是用动物记年还是用年记动物,十二种动物的确定经过怎样复杂的筛选,十二生肖源于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文化圈,抑或来自其他地域,海内外的各种探讨研究汗牛充栋。十二生肖与中国的农历有直接关系,某年出生就属那个年所对应的生肖,如你属猪,说明你出生在猪年。
属相和十二地支的关系十分密切,十二生肖兽名就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随着十二生肖的产生,十二生肖年便应运而生,每十二年为一轮回。十二地支的产生,源于人类早期的记事和记年需要,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年就是十二地支衍生出来的。十二生肖是动物生肖,但在生活中,人们经常把十二生肖也称作十二生辰,甚至有人把十二生肖称为十二生肖辰。辰,本义是早上七八点钟时太阳冉冉升起到头顶这段时间,引申为地支的总称,或“辰”在地支中的特定位置,如辰时、子时、十二辰、平辰、王辰等。十二生肖年与十二地支年是一一对应的,十二地支年是十二生肖年的本源,十二生肖年是十二地支年的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