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基金原理?
1. 首先,对于“杠杆”的理解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倍率”。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任何产品都能带杠杆了——比如银行理财产品50万起步,100%的净值增长就能实现100万的投资规模啊!但事实上大家理解的杠杆,是指基于一定的基础资产进行衍生,以较少的本金取得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收益率。之所以会承担风险,是因为基础资产的收益是不确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具备高风险和高收益特点的资产管理工具才符合杠杆基金的特性。目前市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杠杆基金是融资融券业务和分级基金。
2. 其次,要明白什么是基差,这个概念比较难理解,通俗一点说是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差额。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只股票的现价是20元(现货),当天期货收盘价是19.8元(期货),那么该日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20-19.8=0.2元。第二天,该股上涨到21元(现货),此时期货价格上涨到20元(期货),则第二天的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1.6元【注】由于我国目前采用国际惯例,实行的是保证金交易制度,因此无论投资者是买还是卖,只要价格变动一个单位,其盈亏总额都是两个单位。这也是区分基差与账面盈亏的关键点。 明白了以上两点,我们来分析题主的问题。第一,二级市场买入并持有策略是否具有杠杆性。从理论上说,买入并持有策略并不具备杠杆性。因为买入并持有策略意味着投资者在任何时候都只以有限的资金参与市场交易,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现透支交易的情况。然而,我们上面讨论的杠杆基金虽然满足低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并且通过相对简单的杠杆比例调整就可以达到增加或减少风险的目的,但是投资者并不能无风险地使用杠杆。这是因为,一方面,无论是融资融券业务还是分级基金,都是有成本的费用支出;另一方面,投资者在使用杠杆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账面损失,必须先扣除保证金之后才会开始计算实际损失。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者利用这些金融工具进行投机操作,从而导致这类工具往往被机构投资者所青睐。
第二,如何评价这种“小成本大收益”的策略。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是是否可能成功。这里我们要先排除运气等因素造成的偶然成功,而探讨大概率事件下的可行性。其次我们再来看看这种策略是否存在必然性。如果一个策略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可以发生,且发生的可能性越高,那么我们说这种策略是正确的。反之,则错误率较高。 如果我们对融资融券业务或者分级基金进行长期观测,可以发现它们的平均收益远大于平均成本,说明这类金融产品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稳定的超额收益率;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它们存在一定的杠杆效应,通过适当的比例调节可以增强也可以削弱这种效果。当然,我们在运用此类工具时还需要慎重,小心人为的错误操作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