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的生肖是哪个?
这个得从古代中国葬礼说起,古代的葬礼分为:土埋葬、火焚烧、水浸泡三种方式(这三大丧葬形式也对应着现在农村里常见的“坟头”、“烧纸”和“出河”)。其中又分贵族和平民两种不同的葬式——王公大臣贵族级别的土葬也叫“棺葬”,普通百姓的土葬则称为“墓葬”;而平民的火祭就称之为“焚尸”了。
在商周时期,墓穴里的随葬品除了人死后使用的冥器外还有活牲血祭(《礼记·檀弓下》记载“君临臣丧,以主谥贤不肖焉。大夫,土,葬之以鹿豕,既殡而奠,既葬而哀毕。”)所以那时候的墓穴其实是一个有着墓道、墓室和侧室的上下层结构的立体空间。 秦一统天下以后建立了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并修建长城抵御匈奴。这些功绩不仅让秦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使得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进入了“秦汉王朝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崇尚武力,讲究实用主义,于是原先商周时期的祭祀礼仪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墓而不墓”(《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原秦越宫延宫,作陵寝焉……上以缝领为标记,中庭筑室,四周凿池环之。)。
汉承秦制,又建立了郡国制,虽然汉朝建立了一套封禅礼乐体系用来巩固统治者与天道的关系,但葬礼却依旧延续着“墓而不墓”的方式。汉代的帝王陵墓都修得很大,而且随着王朝的衰败还会逐渐增建。比如西汉武帝的茂陵、东汉光武帝的原陵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过这时候的墓葬已经不像商周时期那样是有墓道的地下宫殿了,而是平地起土堆的“覆斗形”大墓。
汉代以后中原地区多次发生异族入侵,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在这样的动荡不安之中,人们很难再有心情去考究那些礼仪制度,加上“五行说”的影响,把前朝作为正统来祭祀,而把自己所处的朝代视作“五行中的旺气所至”,所以自汉以后帝王的陵墓开始效仿古代的方丘,修成“覆斗形”。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覆斗形”的墓地又开始普及到庶人阶层,从而形成了我国传统墓地的基本样式——平面呈覆斗形的封土堆。而在这期间,由于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加之士族阶层热衷修炼仙术,追求长生,于是随葬品的数量和豪华程度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唐宋之后,随着士族阶层的衰落以及经济重心的转移,社会普遍缺乏重建礼制的动力,而佛教和道教则在民间盛行,因此传统的“墓而不墓”的葬俗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宋代,中央集权达到巅峰,而经济的重心也已经南移,南方的开发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使得江南地区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
这样的变动无疑是对传统礼仪制度的巨大冲击,毕竟在传统礼仪制度下,天子才能“墓而不墓”,如今南方经济的崛起,必然导致南方人的地位上升,那么谁又能确定北方贵族的子孙就不能在南方生活呢?于是在这样一种现实之下,“土葬”这一传统便从“墓而不墓”的葬式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