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卧室为什么?
在古代,一般老百姓住的是狭小的民房,这种房屋没有严格的功能区分,一间房往往是用来做卧室、客厅和书房的。所以,卧室、客厅这些概念都没有,或者说是无意义的。 例如《红楼梦》中荣国府的房子:“这院门上就有十二个丫鬟,分列两行站着。”(第六回)又如《水浒传》中林冲的宅子:“林冲回到宅子里,搬了卧房,将宝玉托与鲁智深看管。”(第九十一回) 这样的房子,显然是没有明确的功能区的。
而王公贵族们住的府第就不同了,这样的住宅往往有大片的土地,有高墙围住,还有多重门,多重警卫。在这种环境中居住,功能上的区分就变得特别重要,于是才有了“卧室”“厅堂”“书房”等概念。
在《礼记·檀弓下》中,已经提到了“寝”的概念:“祭之日,太子袒而裼(xi),执爵(jué),立于阼(zuó)阶;大夫袒而裼,不执爵……初献之笾(biān),荐俎(zǔ),奠币,奠爵,洗爵,献酬之事,既彻馔,宰夫设席,君立子拜受。”“寝”就是睡觉的地方,这个居室往往是单独的,有自己的标识——榻。
《晋书·宣帝纪论》中提到:“居延(yán)之殿,去宫五百里,惟有一瓦室。”这句话中的“殿”指的就是卧室。 另外,在周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卧室,叫“路寝”,这是专门接待宾客的地方,也是国君处理政事的地方。路寝很大,而且连着道路,国君出来进去都很方便,就像现在的大酒店一样。
路寝是国君显贵身份的象征,所以周代的诸侯不能随便建路寝,必须得到天子的批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