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字五行属什么?
贴字的本义是什么? 甲骨文字形,从又持匕,用以指食物;“匕”兼表声音。 从甲骨文到金文和小篆的形体都从手、从食。“食”是“饵”(yǐ)的初文,本是用手拿着的食物的意思,“手”与“食”联合起来表示“用工具把物体从食品转化(成为别的形状或性质)为物品"。本义:粘合剂。 由“粘合剂”再引申出来,有粘贴、贴在的意思。所以古人造出了这个新的词来代替原有的意思——原来的意思就是用手拿食物。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时候帖和贴没有区别。它们都是用来表示用沾着黏合剂的物体将物体固定在原处或者粘贴在另一物上。
后来随着人们的使用,这个词逐渐有了不同的含义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如下: 【1】一种用纸写的文字。 【2】一种艺术形式:把文字写在笺纸上的手抄文书.也泛指书画作品。 而在古代,帖分为两种:一种是指书写成后的书法作品称之“帖”;另一种则是未书写成的字体叫作“法帖”也叫帖本。而贴则专指第二种,也就是用于学习书法的一种范本。
那么为什么帖这种形式会逐渐变成一种专门的书法名词呢? 这是因为我国自古有一个传统,就是人们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采用写书法的形式来表达感情。而这种形式的由来,据《说文解字》载,汉代人流行以书相吊,称为“哀帖”。后人遂把以毛笔书写的类似吊唁内容的简札称作“帖”。 “帖”的写法一般都是先写下所吊之人姓名,然后写上慰问之情,最后写上吊唁者自己的名字,如:“故友人某氏不幸丧亡,愚亲家挽之以言……”(见明冯惟讷辑《古文苑》)。由于是用毛笔书写,就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书法样式,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帖”的原型。
在古代,这些被作为书法练习模板的法帖被称为“真迹”“神品”等,并被视若珍宝,一般不轻易示人。为了便于研习,人们就将一些法帖按一定的规则临摹下来,并公之于众,这就产生了最早的法帖拓本。到了宋代,碑刻盛行,人们开始重视拓本的收藏,于是就出现了拓工专门从事拓本生意的人,他们往往会在拓印完后的拓本上加盖自己的印记,即所谓的“落款”。久而久之,这种“落款”就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格式和要求,而且这些“落款”都有各自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