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谁提出的?
《黄帝内经》的“五行”是古人对宇宙万物的一类抽象归类,把事物分成五大类,叫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对应着“五行”的属性,比如金属性、木属性、水性、火性、土性等等。 五行之间的关系包括相生和相克两个方面。
1.相生 “生”的意思是有生命,所以相生的意思就是互相帮助,使生命旺盛的意思。 金生水,因为金代表金属,水代表液体,金属容易熔化成液体; 水生木,因为水有湿润作用,可以滋润树木,所以有水才可以有木; 木生火,因为物体燃烧离不开木头; 火生土,因为火焰会烧焦物品,留下灰烬就是土; 土生金,是因为金属物需要隐藏在岩石里面,只有岩石才可以产生金属矿物。
2.相克 “克”意思为克制,是指两物之间一种相互制约与抑制的影响关系。 金克木,因为金属可以切割木头; 木克土,因为树根可以阻挡土地生长; 土克水,因为土能堵塞水流; 水克火,因为水的特性可以灭火; 火克金,因为金属遇到火焰就会熔化。 这也就是俗话说的相克的关系,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自然现象或者社会规律存在的原因。
五行的具体对应关系在《史记·律书》中有记载: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者,乃一亦不可穷数者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中的五行概念已经变成了古代哲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了。 而这个思想方法的源头则应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之中——《尚书·洪范》中说:“天之五事: 一曰命, 二曰风, 三曰兴, 四曰雨, 五曰正。”这里的“五事”其实就是《史记·律书》所载的五行之数。从这句话来看,古人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开始用五行来解释天象变化以及人事吉凶了。
总结来说,五行最初应该是古人用以解释天地万物的工具之一,但后来却逐渐演化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维体系之一了。至于“五行为什么对应金木水火土”这个问题呢?我想答案应该就在上面引用的那段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