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怎么读五行?
泯,念作mǐn,同“泯”,《说文》中解释道:“泯,灭也。从水,泯声。”“泯”的本义是消灭、磨灭的意思,引申为“无,没有”。 古文字中“泯”字下方是一个“民”字。古人造字十分讲究形象,往往以形表意,此处“民”字象一个人走在水中,也就是“泯”字表示人在水里走,因此本义即是“消失”、“消亡”之意。
金文字形 小篆字形 楷书字形 在六书中属于形似。
“泯”的繁体字“泯”,下部“民”字变成三个“土”,其意义跟今字不同。这个“三土”是“坟”字的初文,表明了埋葬的葬仪。所以,“泯”有掩埋、埋葬之义。《礼记·檀弓下》中有言:“凡葬,必覆棺。”注曰:“今时埋死人,上盖以棺,此其始也。”可见先秦时的埋葬制度是有盖棺的。后世由于条件限制,将尸体直接置于墓穴之中,“盖棺”逐渐被“封墓”所代替。“封”的本义是关闭,这里指封住墓穴,不让里面的尸骨或骨灰受扰(即不再暴露在外)。由此引申出“把东西放在角落里弄脏也不加清理”,再引申出“忽略,不看轻”等义。例如《荀子·礼论》中提到:“祭者,志至于敬而止;丧者,志至于哀而止。”
在现代汉语中,“湮”和“泯”常常混用,多表示“消失”、“丧失”、“掩盖”等义。不过,“湮”多用于自然现象,“泯”多用于社会现象和人文事物。例如:
(1)《汉书·沟洫志》载:“湮灭不起,风雨不时而旱涝。”
(2)《晋书·宣帝纪论》:“遂越河,烧石阳。平陵侯辛遵率师追击,纵火焚烧,贼遂潜隐,烟火堙尽。”
(3)唐李白《梦入神山》诗:“赤城霞起,绛雪飞坠。”
(4)郭沫若《沸羹集·探索者的足迹》:“我正想探身去捞取那一片失散了的东西,但是什么影踪也没有了……那一些材料都‘湮’没了。”
(5)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婉莹)穿着件白纱衫,胸脯丰满,盈盈一握的腰肢,在朦胧的月光中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