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字五行属性什么?
这个涉及到古代汉字文化,以及古人对于文字的用法,不是那么简单的。 先秦时代,一个“字”包含了全部的信息,也就是说,一个字就是一个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可能是抽象的)。所以古人说“正字法”“审字形”是很重要的。到了汉朝以后,文字学开始发展,人们发现一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可以有很多,而且这些意义往往还很有联系,于是形成了“部首”“偏旁”的概念,把一个“字”分成若干部分用不同的笔画来表示,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字。这样,一个字就代表了很多个概念了。既然一个字能代表很多概念,那么一个字的五行为啥不能是多行的呢? 所以古书上说“形声字以形为主,声为辅”是很有道理的——形代表了字中最稳定的结构,声代表了这个字中可变的部分,所以形声字的五行的确是按形算的。如“湖”字,形旁为“氵”,属水;声旁为“胡”,属木。
那如果一个字没有声旁怎么办?比如“高”字,从高字头上面的一竖,就可以看出来它的五行属于火。 或者有些多音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旁,那这个字五行怎么算呢?这个就有点复杂了。因为古代的声旁与现在的声母不完全对应。如“难”字,nán声调时,两夹的“又”看作声旁;而nàn声调时,上面的“曰”才是声旁。所以第一个读音的五行算是“又”旁的五行,第二个发音的五行算是“曰”旁的五行。
另外,古人的字和词是没有严格区分的,许多字既可以作字也可以作词。例如“河”字,用作“黄河”的“河”时,五行属水;用作“过河”的“河”时,五行属金。所以不能死板地看一个字属什么是五行,还要具体分析这个词的五行如何。 古人造字是有道理的,并不是随意创造的。同一个字,可能代表着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所对应的五行应该是相近似的。如“林、森”皆属木;“山、岳”皆属土……这反映了事物的五行归属的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