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天气预报准吗?

宓傲风宓傲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不请自来,我是气象人~ 先亮身份,我是中央气象台的一名预报员~ 看到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感触的,因为之前在研究生期间也是做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是在高校,但是学校也有自己的气象观测基地)。所以从科研的角度来说一下这个题目吧。 首先说一下概念上的东西。所谓的“未来天气”其实包括两个概念:短期和中长期。短期一般指3天之内,中长期一般指4至10天左右。而天气预报的级别一般也有两种划分,一种是发布时间的划分,比如短时预警或者警报之类的,这种一般都是以小时为单位的;另一种是预测时效性的划分,比如晴雨表或者数值预报产品,这种一般是24、48或者72小时。这里的“未来天气”和“天气预报”的概念需要弄清楚。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于商业运营的天气预报产品。 目前国内商用最早的数值预报产品是由国家气象中心生产的T213模式产物,于1996年推出,当时只有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四个城市。随后不断发展完善,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值预报产品之一。它提供的是近地面层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参数,时间间隔是3个小时一次。最近我国又推出了新的版本——QV5,更接近客观分析。

还有中国气象局推出的全国电子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即CTOP系统,它由核心模块、外围模块及支撑系统三部分组成,可以提供一天或一周的天气预报服务,时间间隔分别是1小时和24小时。 CTOP提供的产品有图形、表格以及文本形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求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它的优点是很灵活,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定制服务。 但是这些数值产品都是有概率的,也就是说无论多么精确的数字,它只是提供了可能发生的事情,真正的结果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判断。

另外一点我想说的是,现在的预报员已经不会再单纯的依靠数值产品下结论了,他们还会结合统计方法、概率方法甚至是主观判断的方法给出最后的结论。 因为如果仅仅靠数值产品的话,它会忽略很多实际存在的物理过程。比如说,某地要下雨了,单纯靠公式怎么算它也是要下雨的,但它下的有可能是阵性大雨,也可能是绵绵细雨。再比如,某地上空有高压系统控制,按照数值产品应该出现晴天,但很可能实际的物理过程是中高空有暖脊,这种情形下就容易出现阴天。 所以,未来的天气预报会更细致、更准确,但这并不代表着目前的预报员没有用武之地。未来的预报员会向更加精深的专业领域发展。

石婧宇石婧宇优质答主

通常气象台发布的预报,白天和夜间的温差是固定的。白天比夜间高5℃或者7℃。这样的预报与人们的实际感受有很大出入。

天气预报不准是个老话题了。有句顺口溜说:“晴时雨,雨时晴,晴不知,雨不明,早晚雾,当心中午起了风……”形象地“概括”了天气预报的“科学性”。尽管如此,天气预报仍然天天播送,人们也天天看。因为天气也“民以食为天”,关系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包括出行安全。

天气预报不准还与人们对“准”的理解不一样有关系。一般天气预报准确率在80%以上。“准确”是说某市白天晴,晚上多云或小雨,实际上这个城市50%的区域达到了。其余50%没有达到,准确率仍可以算作80%,因为天气预报不具备精确性。“不准”还表现在天气预报在电视上播出的版本太多。各个电视播出机构拿到来自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节目后,因播出时间的限制,往往按自己理解重新制作字幕叠加在原节目上,这就难免发生偏差。

从世界范围来看,天气预报准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欧洲部分国家、日本和香港等。内地大城市相对来说准确率也较高,一般在80~90%,尤其是3天以内的。7天以上的天气预报,一般只做概念性的,准确率较低,仅60%左右。天气预报最难测准的是灾害天气,如:大风、冰雹、龙卷风和台风等。尤其是台风,36小时预报时效的路径预报,误差还有近100公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