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生禽流感吗?
最近老有人邀请我回答跟H5N8有关的问题,看来这病毒是够唬人的 说几个点吧!
1、从病毒学来讲,一种病毒要成为一种传染病毒的条件有几个:R0>1并且持续传播;宿主范围扩大(新的物种感染);出现抗性毒株/变异。现在H7N9的R0值是3.64,也就是平均一个病人可以传染3.64个人,如果这个数值大于1而且维持长时间传播的话,理论上病毒会不断进化,最后可能无法控制。现在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死亡率低于2%,说明病毒还没达到上述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也就是说,现在病毒还不算“流行”,还局限在禽类之间。
2、从流行病学来讲,传染病的传播三要素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目前中国的流感监测网中有几百家网络直报单位,只要发现病例都须及时上报国家,所以数据是实时更新的,URL。最近几个月我国H7N9病例主要是来自活禽市场暴露史,少数有接触史,没有明显的人传人证据。说明H7N9目前还是禽源性的,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人传人途径。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未来突变的可能性。现在对于预防用药的研究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3、关于疫苗,目前疫苗的研制一般分两种路线,一种是对已存在的病毒进行培育,然后制备疫苗,这种方法制备速度快,但是产生的抗体对病毒的交叉保护能力较弱。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直接构建含有病原特异性的编码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已有病原体有强大的免疫保护,但是生产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现在我国都有开展,相信不久会有疫苗问世。另外,动物实验也显示了很好的预防效果,可见用疫苗来预防和控制此病还是有希望的。
禽流感,顾名思义就是主要在禽类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流感病毒是一种在生物界中相当常见的病原体,可以感染人和所有已知的能被感染的动物。禽流感,也是流感的一种,某些毒株能在禽类中东奔西窜,无拘无束。当发生变异或者与其他流感病毒发生混杂后,有可能跨过生物学界线,在其他动物和人中流行,这时称其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人禽流感,即禽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到人类。
在2013年春季,人禽流感在我们中国南方地区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该病是由禽甲型A(H7N9)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13年以来,上海市、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等先后报告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引起了社会和各国的高度关注。H7N9病毒是甲型流感中的一种。甲型流感病毒根据不同的抗原结构分为很多的亚型。已发现的血清型,H型有1-15型,N型有1-9型。每种血清型的流感病毒都可能有若干亚型甚至亚亚型。H7N9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人类与禽类中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的不同。其在禽类中的表现以鸡为主,在鸡群中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的感染是高度致死性的,所以很容易在养殖过程中发现。这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感染也最易于导致人的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的感染是低致病性的,病毒在禽类中悄然传开,不易为人们发现,当病毒由禽类感染人,在人身上变现其高致病性时,人们才如梦方醒。
禽流感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与活禽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从事饲养、贩卖、屠宰、加工、运输禽类等工作的人群,或者去活禽市场、养禽场暴露的公众。但通常情况下,人群中的多数感染病例都是有基础性慢性疾病者,抵抗力较差,感染病毒以后更容易发病。
本病隐性感染时,无明显临床表现,仅在血清中查出特异性抗体。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血痰等,还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后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度以上,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或多器官衰竭,病死率较高。
预防人禽流感等传染病,从每个人做起!
禽流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传染病。2013年春,人禽流感的阴影笼罩中国后,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个部门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公众也积极加强防范。人禽流感很快就降到了我们的视线以下,我们生活很快又回到了往常的平静。
加强体育锻炼。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在预防所有传染病中都是不二法门。
增加营养和休息。营养与休息是保持人体生理平衡的基础,在预防时要注意增加营养,保持充足睡眠。
劳逸结合,不要加班。人在过度疲劳时呼吸道上皮细胞易萎缩、脱落、死亡,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上班和休息时间严格分开,保证得到适当的休息。
保持室内清洁。室内勤通风换气,室内打扫要及时,不乱扔垃圾、废物,保持清洁。尽量减少与家禽的接触,接触家禽时要戴上手套。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等等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中有重要意义。从室外回家后及时洗手。家里应准备消毒酒精、84消毒液、消毒肥皂等供家人使用。接触禽类或禽类粪便后要用消毒肥皂等认真洗手,并及时消毒接触物品。
流感高危人群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种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疫苗不能阻止禽类中的病毒跨种传播给人,但是在禽类中的病毒和人中的病毒没有发生“混杂”前,可以有效地降低普通人群的感染率,降低在禽类中的病毒与人种病毒发生“混杂”的机会,降低人禽流感大规模暴发的可能性。
少到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在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加强清洁消毒,认真做好防病工作。流感高危人群,特别是小孩、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慢性病患者要少到公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