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字彬字五行属什么?
bīn 部首:木 笔画:7 [bīn] 1.文雅的样子;温和的样子:~雅。~静。~缓。2.古同“斌”,文武双全。3.姓。 bìn 〔彬彬〕a.形容文质兼备的样子,如“文人~彬”;b.形容人态度温和的样子,如“别人问疾不立坐,施衣贷息,扶孤恤寡,称善者三,~~尔言”。 基本释义详细解释 [bīn] 1.〔~彬〕a.文雅的样子;如“君子~~有礼也”;b.温厚、谦和的态度,“礼之用,和为贵~然斯可矣”。均亦作“斌”。 2.(彬) [bìn] 彬彬 本义:文质兼备的样子的 例如:《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康熙字典【辰集中】【木部】 彬 ·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7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卑親切,音賓。《說文》:文質備也。《詩·衛風》:文質彬彬。(彬彬,兩字相當之貌。)○按《論語注》云:文質半則謂之彬彬。又《大學》云:文質皆備謂之彬彬。是彬彬本無二義。後人因孔門有文質論,故有此分説耳。 又《增韻》:文采盛貌。 又《前漢·敘傳》:文采輝煥。師古註云:文采猶文章也。 又與賁通。《周禮·冬官考工記》:文車後轂。鄭註引《釋訓》文爲賁之意。《左思·吳都賦》:文戟雲屯。李善註:文讀爲賁。
又《前漢·高帝紀》:加頭綰文帶。張晏曰:文爲鞶帶之紋。師古曰:綰或作絆。絆卽絛帶之總名曰綰,或作绊,則誤矣。若作絆者,則是繫帶之索,非總名也。 又《爾雅·釋詁》:文質,禮也。○按《禮記·內則》及《經解》並作文理。蓋質者,本樸之名;文者,章理之名。禮所以為文,故以文質為禮也。 又《楚辭·九辯》:去幽獨而離讒慝兮,依華葉而為榮。王逸注:華葉,文彩也。○按今本作花葉,王應麟校曰:《文選》五臣註引作花葉。
又與聞通。《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趙岐注:勞動之言劳,勞聲近文,故互謂聞也。
又《前漢·地理志》:江陵記曰:楚靈王遊雲夢,望郢都,悲哉!其稱謂文王作章华臺。師古曰:此文即謂聞也。 又草木叢生乃有文采。《司馬相如·上林賦》:被澤霑濡而文始萌矣。張銑曰:文,草生也。○按《爾雅》有艸、木、本、末之文,無文與艸木別體之義。且《廣雅》云:文,藻飾也。則文與采意相同,不必泥於草本方有文也。
又《正韻》芳問切,音忿。義同。○按凡從文之字,自当从凡聲,今許諸書往往作問聲,當是因形失聲,後人不察而致此謬也。
又《正韻》必巾切。與傧同。《前漢·揚雄傳》:奉賓王大夫。師古曰:客見傧相之傧作賓。○按《揚雄集》中多作賔,非作賓。《揚雄·羽獵賦》:賔百靈于東海。《法言·先知篇》:賔公卿。《揚子·太玄經》:賔四時。是賓與賔皆得通作賓也。《史記》與諸侯賔賓為客,乃作賓亦可通用。後人不知,故於此妄作耳。
又《前漢·五行志》:孟喜從董仲舒受古文,又從胡毋生受菑氏家術,與鄭季孫博士共講雜説文。張晏曰:漢初文法少,不能盡事,有災異特書文狀,故名曰文,後遂為事類之名。○按《漢書》之文,自以晏注为長,然則漢初已有文名,蓋當時已謂之文書也。
又與紋同。《前漢·郊祀志》:以五色為文章。師古曰:文與紋古字通。○按古今字義不同,雖有通假,而不可以通借。若以紋代文,則漢世猶知古今,未嘗相亂矣!
又《廣韻》《集韻》《韻會』竝蒲倫切,音豳。《廣韻》文學也。《正韵》:禮樂之總名。《禮·樂記》:發乎情,止乎禮儀。發則動人心,靜則正身性。是謂大經。○按《禮記》原文作文,而不作文。《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早喪父,後母厭夫出,子游問於孔子曰:陽货豈至德哉?夫好仁而不厭,窮忍恭而能下人,此所謂執德而強者也,昔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遠慮謀事而能使下聽上達,非達德之華欤?○案此節文字本于《禮记》,唯‘好’字作‘好’,而文句又有小異。
又《韻會小補》叶薄侯切,音裒。《班固·西都赋》:上聖祖虞,下明配夏。四時所序,五行所化。解厄宣氣,風伯清塵。景雲興起,嘉樹繁榛。芳草萎麗,甘穀流芬。芬芳億千,榮寵斯盛。 又葉皮奚切,音披。《蘇軾·韓公廟碑》:道行不施,國人苦之。神之來格,光輝萬里。公乃躍入石龍口中,眾目睽睽,莫知其所以然。
又与賁別。詳贲字註。○按古者,賁与文通,然後人乃以文爲篆籀之體,以賁爲古文之體,不知古人何以此分,今仍之。
考证:[[清]]邵晉涵疏證本作「彬」。[[引用文献]] :
1.『康熙字典』引用《唐韻》《集韻》《正韻》并卑微切,音貧。
2.《玉篇·宀部》:「彬,禮貌也。」
3.《集韻‧平聲》:「彬,文質相參。」
4.《詩‧衞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喻治學;"如琢如磨",喻做人處世。
5.《詩‧大雅‧泂酌》毛傳:「彬彬,文質備也。」
6.《禮記‧中庸》:「彬彬,文武備盡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