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行属什么?
山西为“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由古“神州”演变而来。 《尚书·禹贡》中记载了尧舜禹时期划分天下的办法:“冀州既载,太原居其一。”这里的“太原”实际上是指“太行之东”的意思,也就是今山西省的全部和河北省的西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结合部。在古代中国,这个区域被称为“晋国”或“上党”,属于冀州的管辖范围。
春秋战国时,赵、魏、韩三家分晋,于是就有了“三晋”之称,“上党郡”也变成了“太原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其中一块叫做太原郡,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又增置了九原郡,治所在今天的内蒙古包头市。这两个郡可以说是山西的前身。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把全国分成十三部(州),其中一部叫做并州,辖境相当于今天山西大部分地区。并州的首府设在晋阳,所以并州又称为“太原府”;而九原郡则改名为五原郡,属凉州刺史部。东汉末年,并州刺史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而山西的首府则在晋阳。此时并州辖境相当于今天山西、陕西北部一带。
魏晋南北朝时,因中原战乱,山西成为汉族与北方游牧政权争夺的核心地带。中央政府对这一带的控制力相对较弱。西晋时,并州只下辖晋阳等五个县,治所仍在晋阳城。北朝时,并州一度撤销,其地隶属于司州管辖。隋文帝时,并州的治所迁到晋城北面的太原文昌宫(今太原市东北),这是并州中心移至太原城的开始。隋炀帝大业年间,改并州为太原郡。 唐朝承隋制,太原郡属河东道,道之下设府。但此时的太原郡面积较小,仅辖五州一军,共二十六县。中晚唐时,节度使长期把持山西军政大权,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强大。
五代时,太原藩镇实力最强,于是山西的治所就迁到了太原。此后直到北宋建国前,山西基本上被太原藩镇所垄断。金灭北宋后,将山西分割成东西两路,西路称为汾州路,东路叫平阳府,太原属于汾州路,治所在汾阴县(今侯马)。元中期以后,山西的路府建制陆续被取消,太原周边各县属之。明太祖洪武二年置山西行中书省,太原府直属行中书省。
清初,除顺天府和外,山西是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因此设立了河东道,监督太原等地。雍正六年(1728年),在太原府下设置了昭义府,作为处理煤矿产区和汾州、太谷等地政治中心的临时机构。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又在昭义府的基础上成立了汾州直隶州,从此太原盆地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