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五行属什么颜色?
这个“盖”字,《康熙字典》解释为:“盖者,伞之总名也。以帛作之者曰幕,以竹木作之者曰笠,以纸作之者曰扇……而木叶草茎所制者,今则谓之伞。” 据此,“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题画的诗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诗后的注释,以及“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词后面的注解,皆称“盖”指雨伞。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在古时,人们是否真会用“雨水”“雨露”等来形容毛笔蘸了墨写在宣纸上那种润泽的感觉呢?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就有“濡笔”之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水部》对“濡”的解释是:“濡,湿也。从水,如声。”“濡”字的本义是指水沾湿。用来形容笔墨,自是有这个意思。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用“濡”或“浥”来形容笔锋湿润,则是极常见的事。唐代诗人杜甫有“砚冰轻化紫毫乾”(《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刘禹锡有“墨湿新篁箨,烟含野菊枝”(《和乐天咏怀》),宋代王安石有“镜光菱角裂,砚影藕花湿”(《元日》)。
而“浥”字在古书中出现的时间更早,记录更多的也是用于“笔尖之湿”。东汉·应劭著的《风俗通义·十反》中有“沙砾蚀笔头,汗湿研中壁——每作一字,磨墨数升。”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广政》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南汉辛寅逊与罗隐俱以诗文受知于僖宗……一日,帝问寅逊曰‘作诗何味’;对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引自胡道静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资料丛刊·生物化学分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其中的“湿”即指毛笔浸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