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五行中属什么?
“活字”不是汉字印刷术语,应该是指活字排版。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人们将书写好的文本加以刻划、雕刻制成单字,用胶泥粘成文字形状备用——这就是最初的“活字”。这种古老的制字方法称为“范铸”或“模铸”——因为需要先制作单个字的模型(范)再行铸造。 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并著《农书·百谷谱》记载相关工艺;清代,孙玉雪等人创制了铜活字,丁观鹏绘制的《钦定补刻朱文公校邠庐诗集》成为第一部用铜活字印刷的书册。至于这之后的各种铅字、铁字、钢字以及现代的数码印刷,这里就不用赘述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新技术的发明和改进确实极大地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却并未颠覆“印书要先写字”这个制作流程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印制任何一本书都必须首先由书法家或刻字工将书的正文内容制成单字。所以,这些新技术都被称为“机刻”“机械刻制”或者“机械印造”。可见,“活字”一词本身并非代表某种特定的印刷技术。
但到了近代,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外先进的印刷设备与材料进入国内所致,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业逐渐落后于时代。国人为了寻求突破,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制造设备和原材料,其中就包括瑞典的活字金属铅块和德国的古腾堡活字模。于是,以进口铅料为原料的凸版印刷和孔板印刷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而这两种印刷方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正是无需制字先用印刷机套色印刷后裁切。许多印刷厂为了追求效率而不再自行制字,他们直接将原稿交给印刷机操作员就可以直接印成品书了!从此,“活字”这个词才开始专门指代一种印刷方式——即是不用制字模板而直接用墨斗、滚筒等工具使油墨涂染在铜版、石版等承印物上,然后印刷出单页或多页成品的印刷方式。这是中文世界里对“活字”一词最准确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