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棚改几年?
1948年,北平实行平价米法案 - 用粮食稳定物价。 1953年开始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到1976年才最终结束。 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居民与农村人口之间几乎完全隔绝的生活状态和意识形态,并延续至今。 (关于统购统销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可以参阅我的另一篇短一点的解答)
1949年,上海实施平价布政策 - 用布票、粮票等控制居民消费的方针政策,取代了国民党时期的法币,成为当时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货币。
在随后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和“一五计划”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一时期仍然得到了极大提高,尤其是城市居民。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基础上,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严重的工业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为了填补工业品供给不足的部分,国家开始大量印发钞票(特别是外汇),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向百姓换取他们的物资。
这种赤字财政的政策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甚至到今天也并未彻底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又逐步建立了住房分配制度,并用住房福利来弥补工资水平的下降。 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商品匮乏造成的生活困难,但同时也形成了另一种扭曲,即房子作为福利分的越多越值钱的观念。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这意味着大部分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城镇人口的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类生活用品都需要通过市场购买。 与此同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的完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以往城里人在衣食住用行各方面普遍落后于农民的窘境也不再存在。
不过,由于过去对重工业投资的惯性和“统购统销”遗留问题的复杂性,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差距并不是在这时出现的。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终于逐步得到解决,城乡之间的壁垒也逐渐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