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膨胀吗?
首先,M2的增速是远大于名义GDP增速的,这意味着社会上的钱真的变多了,但是,由于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一般认为,在经济下行期,货币政策是宽松的超发),实际利率是逐渐下降的;其次,M1-M2的剪刀差在逐渐扩大,这意味着企业流动性边际上是在收紧的,而家庭通过金融资产(主要是股票和房地产)的持有量却在增加——居民部门总体上是财富效应的享受者。 然而,在中国现在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温和”的通胀其实是很有必要的。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经济体要实现均衡收入水平翻一番,必然面临通胀水平超过平均增长率的情况;而中国要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保持6%左右的GDP增幅,势必意味着物价水平的上升。
当然,这种温和的通胀是有代价的——目前看来主要是由央行承担通货膨胀上升的宏观成本。作为公共部门,央行的责任就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执行最广泛意义上的通货膨胀目标就必须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并且适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最近一次降息与降准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下探到2.75%的水平。有学者据此来衡量货币政策取向,认为目前的货币政策依然是非常宽松的。
但我们不要忘了,现在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合理调节” ——这个合理调节的内涵正是包括调控通胀预期在内的多重目标。我们可以说当前的货币政策是接近中性的,但这绝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到了极端。事实上,如果考虑汇率损失的话,中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应该更紧一些。因为人民币汇率当前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贸易顺差和企业盈余,这两个因素都在使得人民币资产升值,从而对出口形成抑制。随着海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逐步饱和,以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贸易顺差会逐渐收窄,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会随之减轻,届时央行不必再被动卖出外汇储备,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会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