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违规公寓有哪些?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位于北京西三旗的锦顺家园小区出现群租房现象,“一居室”的户型被隔成五六间住房,每个房间每月租金2000元左右。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房屋内布置了床、桌椅等家居用品,环境较为整洁。 这样的房子,如果按单间租金计算,每居室2000元的话,一个套间5个卧室就是1万元,一个月就是3万元。而同一小区的一居室二手房均价不过4700多元/平方米,这两项相加,相当于这套房子的月租金与房价差不多,甚至高于同小区的租金单价。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类住宅”项目在北京还有一些。例如,在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的小区里,存在将两居室改成四间房的“类住宅”,每间房每个月的租金大约是2500元至3000元不等;在海淀区苏州街附近,一家商务楼里存在将开间改间隔成两三间的"类住宅",每间每月租金约3500元。 而早在今年初,北京住建委就曾发布消息称,全市已排查出89家住房租赁中介机构涉嫌违法违规行为,并将对这些机构予以查处。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房产中介或住房租赁企业利用监管盲区,打政策擦边球,以收取高佣金为目的,将原本规划用途为居住功能的商品房违规分割出租,获取暴利。这种乱象不但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且影响城市居住功能完善和民生改善。
面对这类打着“公寓”“宿舍”名义,实则破坏市场规则,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规行为,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及时制止。
一、规划50年以上产权的非居住类产品,违规销售生活居住用途
典型项目:东三环丽泽区域的金唐大厦、亦庄的泰德大厦、亚林广场等
解读:这类违规公寓往往被开发企业冠以“国际服务式公寓”的名义对外大肆宣传。由于这类物业50年以上的较长产权特点,被很多需要在北京置业投资置业的外地客户相中。但由于北京写字楼项目租金回报率不高、租赁需求较少等因素,很多购房人收房后都是用来当作住房来进行生活起居,实际使用与买房时宣传的标准严重不符,属于一种典型的违规销售。
二、规划为商业、工业类用地的物业,直接改建成为住宅对外销售
典型项目:常营区域的某LOFT项目
解读:此类违规公寓是目前北京公寓市场中出现问题最多也最严重的一种类型,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在4月中旬已经对这种销售手法出台了严厉的禁令,但市场中仍有此类违规销售情况在继续暗中进行。其主要特征为,将规划为商用、工业用地上的物业整体进行“改造装修+配建厨卫”之后直接当成住宅对外进行销售。很多消费者在销售人员的引导下办理完购房手续后,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购买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商品房。
三、规划用途为教育或其它的物业,违规销售商业或办公用途
典型项目:位于北京东四环的远洋一方
解读:这类违规销售问题在市场中的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属于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违规现象,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并不大。其主要违规之处在于,企业在销售该类物业时,并没有按照项目原规划用途进行销售。例如远洋一方的“英美嘉园”项目,其规划用途为教育用地,而售楼处却在对客户介绍时表示该物业为“类SOHO”空间,属于“商业+办公”类产品,与原规划大相径庭,也与《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指标定额》中规定的中小学、幼儿园及托儿所用地内禁止配建宿舍、写字楼、商铺等非教育设施的规定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