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表外不良贷款?
说到银行,大家可能想到最多的就是贷款。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身边的朋友为了买房、买车、资金不足,纷纷向银行申请贷款。而银行也借此机会赚取利差,获利非常多。而这样的贷款,有的能够按时归还,有的却不能,贷款时间长了,便成了不良贷款。那么,什么是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是对逾期或未到期的银行贷款的质量形容,是指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偿还贷款,贷款到期不能归还的贷款。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处置,直接影响着银行资产的质量。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划分标准,不良贷款指贷款项下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甚至失去还贷意愿和实力偿还贷款,银行无法收回的贷款。
在中国,针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依据此原则,除贷款投资由于市场、政策等方面原因而在短期内产生的难以回收的贷款损失外,以经济性质分类,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包括:
(1)亏损性贷款。贷款户受生产经营状况不佳、市场走势不利等影响,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或以贷款户自身客观情况说明,企业无法按期归还贷款。
(2)呆滞性贷款。贷款户虽然有归还贷款意愿和能力,但由于还贷意愿降低而拖延归还贷款,或以贷款户主观状态描述,贷款人预计贷款将在两年内不能被归还。
(3)呆账性贷款。这类贷款损失可能产生坏账,贷款至今仍未收回,或虽收回到贷款账户但未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已经确认为不良贷款的,原则上不得再转为正常贷款。对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经批准,可作为坏账在资产减值准备中列支。
而在美国,根据信用质量的不同,将银行资产业务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利润丰富的优质资产,可以充当银行收入来源;第二类是正常资产,贷款可能有收益,但没有第一类质量好;第三类是问题资产,预期不能提前收回,需要付费才能转卖;第四类是坏账,甚至连本都要搭进去。作为银行而言,尽力避免发生坏账,但坏账又不可避免。在这种分类下,对于不良贷款,各家银行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银行会将不良贷款账目转入表外,不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这样一来,虽然银行确实存在这些不良贷款,但却不计入银行的经营风险中。然而,通过这样做,银行的经营风险其实没有得到丝毫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