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分别代表什么?
古代“五行”学说,是中国社会中古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系统观,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界上各种事物都是在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或者这五种性质)的运动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中存在,运动不息,变化不止。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性质不同的五种基本要素,而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五种物质。这种观点强调各类事物在关系中的系统属性,而不看重其孤立、静止时的质的规定或本质属性。“五行”学说的产生与古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分不开,与古代中医和古代气象科学的发展分不开。“五行”学说明了,在宇宙时空的演化变迁进程中,木、火、土、金、水五大要素不断地运转周流,推陈出新,从而推动了万事万物的生化。具体地说,“土”气蒸腾,“水”液流动,“木”速生长,“火”热火焰,“金”气收缩。
《尚书·洪范》中有比较早和比较系统的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的记载。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实际上,古代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是古人在总结农业生产规律和气象规律上的重要成果,是一种气理论,即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了五种或者五类不同的气性,这五类不同但是又可以相互转化的气相互流转、变化发展,推动了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
木为植物的总称,代表生发、生长、条达的性质。按《说卦传》:“帝出乎坎,……化生万物”。坎水生于北方,由水而生木,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为生。由此可见木为生化之源。《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主筋……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爪与筋在肝,肝生于血,血生肌,养全身。所以说木为万物生长之源。由于肝属木,有滋养全身,疏泄调达之能,故有“肝主疏泄”之说。春生之气为肝气,肝旺于春季,正气上升,发散。故肝病多发于春季。
火为热之代表,具有温煖、上升的运动趋势,如蒸气上升之象。《素问五脏生成篇》云:“是故脏者……盛强而不中和,故曰壮火之气衰”,即“壮火食气”,内热太盛,将耗伤人体正气。又云:“少火之气壮”,即少火,维持人体正常的温度。《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脉即血液运行的通道。血脉由心主之,依脾气上升,肝气疏泄和肺气布散,周流全身。人体赖血脉周流,输送气血,温养全身。所以火为温煖之源。由于心属火,维持人体正常温度,温灌全身,故有“心主血脉”、“血主载热”之说。火气通于心,夏火之气主心,心旺于夏,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易伤津液,常有困倦懒惰的感觉,所以心病多发于夏季。
土能种植和供给植物以营养,故为供给之源。《素问五脏生成篇》曰:“五脏之气,胃为根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又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湿土,胃属燥土,二者相合为后天之本。土气主胃,胃为水谷之海,通调水道,运行营养物质至全身。又有“胃气以升,脾气以降”之说。人无胃气曰死。脾胃属土,有培育化生营养物质之功,故有“脾主运化”之说。湿气通于脾,长夏为雨季,在农历五月,常有潮热的感觉。脾旺于长夏,人体易患营养缺乏或湿热内蕴之症。
金有清肃、收敛等特性,是收敛肃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