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五行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太阳系,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一个节点被称为春分点.从春分点开始,往东为卯时,往西为酉时,北方称为子午线,南方称为赤道。 古人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五星的运行轨迹,将星体运行方向与这些节点联系起来,形成了二十八宿(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七宿构成一个象限,每个象限又由三个星座组成,这样就把整个夜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每两个区域之间形成一个黄道大矩形,这就是所谓的“二十八星宿”或“二十八舍”。
北斗七星位于北半球的夜空中,形状像个勺子,因此被命名为“北斗七星”。这七颗星实际上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亮星组成的。 从北斗七星沿着那条横贯南北的线一直延伸下去,在午夜时分可以找到织女星。而在那两个象限的中间,正对着织女星,有四颗星星组成一个近似正方形的星系团,它们分别是室女座γ(又名马头星),室女座δ,室女座ε和室女座ζ。
这四个主星团就是中国古籍中所说的“四神”,它们的位置正好和一个正方形相对应。从这个角度去看天空,整个天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宫。 中国古代把天空分为左右两半,分别用“卯酉”和“子午”表示。每个象限又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别用“阴阳”来命名。这样整个天空就被分成了8个区域,每一区都包含若干个星官。
《周礼·春官》中描述了这 8个区的名称及所对应的星辰: “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三宗,居左边,其失九宗,居右边者。……以祀星辰。左十二属木,右十二属金。” 这八个区域的星辰组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本星辰图。这四神所在的两个象限也被认为是阴阳两极,其中阴极有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而阳极则只有一垣——巨虚垣。
在古书的星图中,这三垣经常被描绘成围着北极星的一圈高墙。 在每一个象限的两侧,各有一组被称为“三台”的星座。由于台状星群的亮度较低,又经常聚集在一起,所以很难用肉眼进行观测。
但是台状星群在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中非常重要。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恒星演化阶段以及可能存在的行星系。 三台中的“中天台”属于黄道带,它包括金牛座的一部分,还有蛇夫座和大熊座的部分星座。它的中心就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太阳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