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船厂为什么合并?
先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来自2015年9月26日上海国资委网站 “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船工业)实施战略重组。此次重组采用吸收合并方式,中船重工作为吸收方拟对中船工业进行全额吸收,两集团业务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这条新闻还配发了中船重工一把手张英海和部分二把手的专访,这个专访很有意思 “问:重组对于打造海洋装备产业体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我们提出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国际知名的海洋装备制造集团,这次重组是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两个集团主业相同,又都处于航运相关产业,且都有着百年历史。通过重组,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降低企业成本,还可以发挥央企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也希望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多的装备和技术。” 这位领导说得很含蓄,我理解的意思是:“你们这些造船厂不是都姓‘中’吗?怎么可以搞单独发展呢!要团结!要融合!要抱团取暖!”
再来看另一个报道,同样来自2015年9月27日上海国资委网站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船股份)今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上市仪式,公司证券代码为60015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胡问鸣表示,今天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船重工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中船重工和ST辽通,终于齐聚上交所,实现了集中交易的愿望。这不仅是中船重工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中船重工资本市场格局的进一步完善。 ” 这个报道还配发了领导出席上市仪式的照片。 这两则新闻的时间间隔很短,仅仅几个小时。这意味着在短时间之内,国务院、上海市委、国资委的领导们就一致达成了共识,决定实施对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的重组计划。
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工业企业(包括造船工业)的整合。一些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被陆续关停并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先后组建了四个造船工业管理局,对当时的民族造船工业进行监管。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政府逐步放开了对造船业的管制,造船业开始进入市场化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造船业凭借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造船中心。但是,这个时代的崛起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也是以大量资本投入和在亏损的状态下坚持几年不涨价换来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造船业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国外造船产能严重过剩,韩国、日本甚至德国等传统的造船大国不断降价,冲击着中国市场。同时,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下跌和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国内造船行业承接的海外油化船订单锐减,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大幅萎缩。 2014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安排部分大型造船企业的债务风险化解工作。经过多方努力,目前中国造船业总体运营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