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如何管理孩子?
一、尊重幼儿,做幼儿的良师益友。
幼儿园老师做为对幼儿实施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意见,尊重幼儿的需要,做幼儿的良师益友。教师首先要和幼儿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能够喜欢教师,并且能够无顾虑地把自己的困惑说给老师听,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思想与行为,及时地帮幼儿排忧解难,幼儿也才会更加地信任老师,从而更加地配合老师的工作。教师不但要和幼儿做心灵上的朋友,而且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幼儿的需要,帮助幼儿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这样幼儿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与爱护老师,从而去配合老师的工作。作为教师除了要与幼儿心连心之外,还要和幼儿面对面,与幼儿站在同一高度,以平等的眼光去对待幼儿,并且要经常换位思考,这样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时期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在幼儿的身心发展方面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与管理幼儿时不仅在态度上要做到以身作则,而且要鼓励幼儿做到“我能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并且给以充分的肯定,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例如:在幼儿绘画后,不管幼儿画得怎样,教师都要首先表扬幼儿画画有进步了,从而使幼儿在受到表扬的同时,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也使幼儿越来越喜欢画画,自信心越来越强,从而也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
三、教师以自身的行为规范影响幼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教师管理幼儿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自身的行为去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教师在生活与工作中要让幼儿看到教师的真善美,看到教师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文明行为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在影响着幼儿。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日常的一点一滴,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幼儿,使幼儿能够得到最为直接的教育。幼儿教师应将自身的行为作为幼儿的第一模范,使幼儿产生效仿的心理。
四、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幼儿自觉遵守纪律。
幼儿在入园之后,除了能继续得到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姥姥姥爷的呵护外,还要接受教师与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因此幼儿入园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树立规则意识,即培养幼儿自觉主动地遵守幼儿园及班级的常规要求。幼儿在入园之前,其行为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因此幼儿在入园之后难免会有各种不适应的行为,这时候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管理时要采取先入为主的教育方式,要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管理,使幼儿尽快拥有规则意识,并且在幼儿入园后要逐步引导幼儿自己制定班级行为规范,提高幼儿的民主意识以及培养幼儿自己管理自己、自主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