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属五行什么意思?
“色”在易学中分作五行,主要是相对于人的感官而言的。 五行,是五行的观念化、符号化,用来比喻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的五种状态及规律。这五种状态就是:“水、火、木、金、土”。 “五行”概念的形成源于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观察和认识。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循环往复,不断变化,并受此影响,逐步形成了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理论体系,即著名的“五行学说”。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描述就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五种:固态、液态、气体、电荷、磁性。
古人将这个理论用于医学,发现人的五色(脸部的色彩)与人体的五脏有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 红色——心脏;黄色——脾脏;青色——肝经;白色—肺脏;黑色—肾脏。 所以,后来古人就根据颜色的不同来区分人的性格脾气,作为预测或者养生的一种方式。 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白脉虚涩,厥阴之象……青色志忧思。”“赤脉满络,微有热状。”“黄脉实大,身体痿痹。”“黑脉涩小,气闭塞。”……等等。 在中医古籍中,常常引用《黄帝内经》的内容,而上述内容就出自于《内经》之《灵枢经》。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通过观察人体肤色判断身体状况的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虽然现代医学已证明其缺乏科学依据,但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特有理念,它仍然被大量应用于中医养生、美容等方面。 其实,在中医文献中,还有另一类记载肤色与健康关系的书籍,如元代《诸病源候论》、明代《外科正宗》等,这些书认为:肤色受先天因素(遗传)决定,不可改变,而经络气血是否通畅,可以影响到肤色的变化,也就是说,如果经络气血运行畅通,人可以保持“面若桃花”;反之,则“形如草木,色枯不荣”。所以,他们主张通过调养经络气血来达到润泽皮肤,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
五行之青、赤、黄、白、黑五彩,是宇宙色彩的概括。五行色的提出,其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利用色彩,使人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
青色,亦称蓝色、碧色、翠色,包括从近于黑色的靛色到近于黄色的青黄色各色:青蓝色象征着从苍穹之色到大海之色的一系列深邃无际的天体色泽,是为无限的表征。《尔雅》释称“木色青”,即木行的本色;以青色象征生发。青色在五行中为阳中之少阴(即四时的春季,八方的东方)。《说文解字》释称“青,生也。”“生”的本义指草木初生——引申为一切生物之“生”的总括。以苍天之色泽对应生发(青色——木——生),这一认识是人类所独有的,正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红色,包括从粉红、鲜红、深红直到近于紫色的色彩,即通常所谓“血色”。红色本自于火焰与血液之色,有灼热、生命等性质的象征性,故以红色象征兴旺。《尔雅》释称“南方赤”。《说文解字》释称赤,“从大,像日月盈昃”。赤色在五行中为阳中之少阳(即四时的夏季,八方的南方),以象征炎上。黄色,即指太阳光所投射的纯正彩色,包括近白色(月色)的淡黄色和近红色(烛光)的深黄色。以黄色象征中和。《尔雅》释称“干色黄”。《说文解字》释称“黄,地之色也。”黄色在五行中为中央的中中(即四时的仲夏,八方的中央)。白色,包括象雪与露水一样的明亮色泽和象白垩一样的暗淡色泽,以及由象银色的淡白色到象铅色的青白色、象铁色的一系列由纯白到略带青黑的色泽。白色本自于光明之色,象征着寒冷与纯洁,故以白色象征清静。《尔雅》释称“西方白”,《说文解字》释称“白,西方色也”,白色在五行中为阳中之太阴(即四时的秋季,八方的西方)。黑色,即指夜晴时的天色、煤炭、焦炭之色,以及从深蓝色到紫红色的暗淡各色。黑色本自于暗黑一片的黑夜之色,有寒冷和死寂的象征性,故以黑色象征润下。《尔雅》释称“北方黑”,《说文解字》释称“黑,火所熏之色也。”黑色在五行中为阳中之太阴(即四时的冬季,八方的北方)。